贵州千户苗寨选址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
8月24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主办,陕西省榆林市政府承办的“生态文明视域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论坛”在陕西榆林举办,来自国内古村落保护领域的相关研究者、管理者、实践者聚集一堂,深入探讨如何在生态文明理念下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将生态文明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凸显村落文化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论坛上,10余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生态文明理念在传统村落的应用”“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的路径”“传统村落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3个主题进行了主题演讲,既有生态文明建立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研究,也有传统村落保护实践案例和经验的分享。
生态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辅相成
生态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个是现代的生活,一个是遥远的记忆;一个是全新的理念,一个是古老的世界。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整体格局中,生态建设和文明建设占了两位,把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关联起来的思想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生态文明与传统村落的发展,他提出了三点看法:一是要把生态文明的原创理念贯穿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全过程;二是传统村落的生态保护要善于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三是传统村落的生态保护要跟上时代步伐、依靠先进技术。“村落是人居住的地方,不同于自然保护区,要以人为本,让良好的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还得依靠科技进步、使用先进技术,让居住在村落里的农民也能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励小捷说。
“传统村落作为一个系统,从选址布局、整体环境到庭院、祠堂、寺观建筑和道路水系基础设施,包含了由自然山水为主的自然生态和庭院建筑为主的社会生态。这些生态要素构成了传统村落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住建部原村镇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顾文选认为。
“长期以来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许多朴素的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思想,汲取和弘扬这些生态智慧,保护传统文化,对经济的绿色发展和文化的生态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贾卫列说。
传统村落保护坚持以人为本
自2012年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多部门认定了4批4153个中国传统村落,中央财政给予每个村落300万元的财政支持,已经支持了3155个村落94.65亿元,用于保护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经过5年的努力,传统村落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面得到遏制,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村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收入明显提高,社会保护意识空前提高,保护传统村落已成为中国社会的新风尚。
虽然传统村落保护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在建设中盲目扩张、大拆大建、房地产化、商业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对于如何发展好传统村落,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陈宗兴提出了三点意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传统村落的规模都不大,自然和文化生态都相当脆弱,如果资金投入不当,突如其来的大规模、高强度干预,足以毁掉一个村落。”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孙华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时强调。
在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的路径时,来自中央党校的教授赵建军提出了从生态有机农业、乡村文化休闲业、美食健康养生业、垃圾污水治理业、“互联网+绿色能源”等几个方面打造原生态、古村落、高科技相融合的村落绿色发展新业态。
以生态文明视角保护传统村落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以陕北窑洞、关中地窑以及四合院、陕南石板房为代表的陕西传统村落已成为凸显陕西省不同地区特色鲜明的重要文化元素。据统计,陕西先后有4批共计71处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省级传统村落认定并对外公布的数字为323处。“我省积极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在镇安县云盖寺镇老街保护过程中创新提出‘三个一点’(个人拿一点、地方出一点、上级给一点)的方法, 并在全省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及传统古村落保护中进行推广。汉阴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和宜君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将文物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相结合,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的理念与做法得到各界广泛认可。”陕西省副省长魏增军表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以江西景德镇瑶里古村、安徽宏村和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为例,分享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聚落智慧,并对于生态文明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中如何体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发挥保护规划的引领作用,将生态环境列入保护内容,规划建设新村保护老村,积极改善村落的基础设施,分类保护民居建筑和环境,重视区域层面传统村落群的保护和研究。
浙江松阳作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实施的首批“拯救老屋行动”的试点县,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目前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今年还将选定第二批“两个整县四个村落”推进,这也是以生态文明视角来推进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实践。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藏族建筑文化专项保护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马扎·索南周扎则分享了三江源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实例,谈到其特有的文化价值时他指出:“三江源地区民族传统村落是三江源地区民族文化生发的土壤,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母体资源。离开了民族传统村落这一活态的文化土壤,民族文化就有可能成为静态的标本、仪式性的表演,民族文化的复兴也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