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李世文,是在本刊举办的零售商供应商发展论坛上,一位老朋友将他引荐给记者说:“这是重庆最有希望的经销商。”他精明的眼神和憨厚的微笑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多次预约,都因他在外地而没能成行。后来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他的事迹,不由十分吃惊,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居然有着非凡的创业经历。亲自采访完之后,更不由得感叹:他是一个天生的商人。
李世文的基本资料里有一个数字“3”频繁出现,他是河南漯河人,今年33岁,,大学毕业3个月即开始创业,曾利用3年时间打下了一个覆盖全国30多个城市的BP配件王国,一度拥有1000多员工,产值超过亿元,缔造了一个商业神话。现在,他是重庆标典商贸有限公司创始人。短短五年时间,将一个无产品、无网络、无人员的“三无”公司,打造成一个拥有200多人员,20多车辆、代理娃哈哈、浏阳河、妙士、太子奶、金丝猴等多个知名品牌,发展成拥有独特经营模式,具备现代运营商雏形的商贸公司。
李世文的商业天性很早就显露出来,且在冥冥中成了主宰他命运的力量。在面临几次重大的人生决策时,他总是毫不犹豫选择从商,于是,有了后来盛极一时的BP王国,也有了今天的标典商贸。
贯穿读书生涯的生意经
李世文从小就有一个理念:我的人生绝对不是平凡的,我注定要干大事!他的商业天性也很早就显露出来。他从10岁开始就做起了买卖,到大学毕业时,在经商之路上已经“卓有成效”。因此,李世文从小就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从政或经商,他相信自己在这两条道上都会有所作为。
和许多被生存环境逼上经商路的人不同,李世文出生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还在少不更事的童年时代,李世文的商业细胞就开始活跃。10岁那年,他利用课余时间“摆”起了地摊,出租连环画,3分钱一本,一天竟能收入3、4块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从此,李世文一发不可收拾,“商业活动”贯穿了他整个学生生涯。
李世文天生对于商业机会有着敏感的触觉,上高中时,一次老师在课堂上讲:“中国将来要进入肉蛋白时代”,他听了就开始浮想联翩:今后中国市场肯定需要非常多的畜禽产品,那么饲料的需求量肯定非常大,他甚至想到用农村废弃的秸秆等东西做原料生产饲料。他回家就立即给父母提出要退学搞饲料加工,这自然遭到父母的拒绝。“如果那时候我的想法成形,今天希望集团就多了一个强大的对手!”李世文挠着头皮,“不无遗憾”的对记者说。
上大学之后,李世文的商业能力更加成熟。皮鞋、吊床、方便面、电池等等,他几乎都卖过。那时候大学生校园销售之风盛行,无论销售什么,李世文都比别人卖得快,赚钱多。大学第二学期,他就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李世文自认为干得最漂亮的两桩买卖,至今还让他津津乐道。期末考试前夕,同学们都喜欢躺在吊床上看书复习,他也买了一张吊床,没想到当天就坐烂了,于是去找老板换,老板为了息事宁人,主动提出赔他两张吊床。李世文敏锐的察觉到这里利润丰厚,他软磨硬缠,最后从老板那里拿到一折的价格。前后一个星期左右,他就将几百张吊床全部卖给了备战考试的同学,狠狠的赚了一笔。
而另一桩皮鞋生意则更加成功。一次他到夜市去买皮鞋,看见一个中年妇女生意很清淡,他主动提出义务帮忙卖鞋,一个晚上就卖了10双,女老板高兴坏了,想雇他卖鞋,李世文说:“我想自己卖,你能告诉我在哪里进货吗?”女老板说:“这是我们自家生产的”,并慷慨的赊给他5双鞋。很快,他就从5双卖到上百双,最后发展到开封几所大学的皮鞋都被他包销了。
盛极一时的BP王国
命运总是在关键时刻作出神奇的指引。1997年,李世文大学毕业,正值最后一届分配,他幸运的被分配到郑州市医药管理局。而此时,一向自负的李世文却遭受到感情的打击,他渴望用成功来证明自身的价值。他想,从政之路太慢,从商应该更为快捷。于是,他毅然放弃了人人羡慕的工作,只身来到深圳,进入太太药业集团,开始为期3个月的打工生涯。
李世文的打工生涯之所以只维系了3个月,源于公司的一次会议。那次会议宣布了一个决定:为了提高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必须干满3年方可提升部门经理。李世文想:“我从一名普通员工晋升到生产主管,只用了17天,而要从主管升为部门经理,却要等待漫长的3年,我耗不起。”
回首当年,李世文慨叹有些“悲壮”。他把自己的书籍寄回老家,只给父母写了一封一句话短信:“父母大人,我一切都好,请勿挂念”。然后背起行李,只身来到人地生疏的西安,开始了创业生涯。
之所以将创业的第一站选择在西安,李世文说自己是寻着先辈的足迹前进。他的祖先曾经是西安有名的商人,将创业地选在西安,冥冥之中他是希望能够继承祖先的灵气,得到先祖的指引。他的第一个公司开在长沙,第二个分公司开在南京,这些都是他的祖辈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
从太太药业出来,李世文满世界寻找商机。当时,正是传呼机大行其道的时候,他于是想到做传呼机配件。他怀揣2000元钱,跑到东莞寻找OEM生产厂家。
当初的艰难难以想象,他一个人在西安,没有钱,只有一天天给房租费,连办公用品都是借来的,就这样,他的公司开始艰难起步。
当时,BP配件需求量非常大,生意出奇的好。李世文没有沉迷在简单的买卖过程中,而是潜心构建模式,在各地设置办事机构,模式成熟之后,他开始复制、分裂,再复制,再分裂。1999年底2000年初,他的势力范围覆盖了全国30多个城市,设立了30多个办事处,手下员工1000多人,年产值达到一个多亿。那一年,李世文27岁。
正所谓乐极生悲,盛极而衰,正当李世文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BP机行业出现了不可阻止的大逆转:由于手机取消入网费,资费大幅下降,直接导致传呼机的消失。“呼机、手机、商务机,一个都不能少”的时代宣告结束。一夜之间,所有传呼台倒闭,以前遍地皆是的传呼机,一转眼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样的结局,让李世文始料不及,他把全部家当都押在这上面,损失惨重。
小步快跑,打造标典模式
从事业的巅峰跌入低谷,李世文没有被击倒,他的性格中有着狼一样的坚韧和勇猛,跌倒了,爬起来,舔干净伤口的血,继续前行。
BP王国被颠覆之后,李世文花了一年时间收拾残局,那是一幅非常凄凉而悲壮的景象:30多个办事处全部人去楼空,员工作鸟兽散,商品更是一塌糊涂,根本无法回收,即使回收,也不过是一堆废品,损失达到90%以上。李世文没有叫一声苦,他默默的承受了这样的结局。
这次失败,反而让他对自己的事业方向有了深刻的思考。从此,他的事业航线发生重大转变:从现代化高科技的电子领域转入传统、持续稳定的食品行业,从操盘全国市场缩小到操作局部区域市场,从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转变为小步快跑式的稳步前进。
2002年,李世文来到山城重庆,成立重庆标典商贸有限公司,开始第二次创业。进入食品界,李世文基本上是个“三无人员”:无产品、无网络、无人员。对行业不熟悉,手里只有一辆车,几个人。但李世文抱着一个最简单和原始的信念:食品不会过时。他相信,凭着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有所建树。
李世文这样解释标典的含义:“标典,顾名思义,就是要做食品商贸行业的标准和典范。”和别的商贸公司不同,标典成立之初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构建企业模型,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次创业,李世文征服全国仅用了3年,第二次创业,仅仅是构建企业模式,李世文就花了5年时间。如今,5年过去了,理想中的企业模型已经基本打造成型。标典的模式是:建立紧密型的组织,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8个独立的实体,每个实体都相对独立。标典则成了实质上的管理公司,依靠管理把单个的实体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模式建立起来的网络,体现了更好的互补性和连贯性。标典模式有三个关键点:
1、以先进的营销理念带动产品结构建设;2、以完善的培训体系带动人才建设;3、以产品和人才带动网络构建。
李世文有着过人的敏锐,操作第一款产品澳得利时,他就敏感的发现了食品厂商合作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许多品牌不是缺乏好产品和网络,而是厂商之间缺乏深度的营销合作,许多产品之所以做不起来,是因为市场缺乏根基,营销策略不能落地。他迅速转换思路,提高市场运作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谋求与厂家合作的最有效途径。
重庆食品市场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这个市场是从二级市场成长起来的,一直处于发展之中,还带着许多二级市场的影子,消费特点、卖场渠道、市场发展速度以及经销商的服务配送体系等和一线市场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厂家又将它视为一线市场,按照一级市场的要求配置,这就让市场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许多品牌在重庆都做得不好,经销商也感觉困难很大。但这些因素在李世文眼里,却成了最好的机遇,他把重庆看作成长性最好的市场,在诸多变数中捕捉自己发展的良机。他构建完善的商超、酒店、流通、团购、二级市场等渠道和网络建设,培养了一支200多人的优秀队伍,购置了30多辆车,提高配送能力,强化服务体系,成为重庆地区屈指可数的优秀经销商,受到众多优势品牌的青睐。如今,标典已经成功运作了澳得利、可口可乐、娃哈哈、浏阳河、妙士、太子奶、金丝猴等多个品牌。
李世文与众多品牌的合作,基本上都是在产品的低谷期接手,然后很快将该产品做到市场前列,这一效果让重庆食品经销商深为佩服。他在几个月之内将澳得利做到重庆家喻户晓,使濒临退市的产品重新焕发生机。他在浏阳河与前任代理商糖酒公司打官司时大胆接手,不到一个月就形成热销,甚至出现消费者整件抢购的“疯狂行为”,太子奶、妙士等,也都做出了意想不到的佳绩。
标典的市场运作和掌控能力十分强大,这让个别品牌商感到某种“威胁”。例如某在重庆市场陷入低谷的产品与标典联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市场出现了质的转变,该品牌担心标典如此发展会影响到自己的市场根基,于是将代理权收回。但收回之后,市场出现迅速的滑落,当他们想回头再牵手标典,遭到李世文的断然拒绝。在谈到厂商合作时,李世文说:“我有许多的信条,也坚持着自己的底线和原则,超过了底线,我绝对不碰。比如,不诚信的企业坚决不合作;坚决不吃回头草;合作过程讲究双方效率的合拍,你快我就快,你慢我就慢,单方面快或者慢都会影响整体推进。”
从全国市场的疾风快跑,到局部市场的小步前进,李世文的事业轨迹的确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但李世文自己却说:“我骨子里的东西依然没变,我喜欢挑战困难,总是越挫越勇,当感觉这个市场很困难的时候,也是机遇到来的时候。” 他坦言自己是结果导向型而不是逻辑推理型。正是这种狼一样的攻击力和挑战性,让他对事业保持着近乎嗜血般的激情。
要做西南食品大王
李世文有着与生俱来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成了催促他快速前进的原动力。他就像一匹日夜搜索猎物的草原狼,不断变换着前进的姿态和步伐。
在食品行业稳步快跑的同时,李世文又悄然涉猎到其他领域,开始了多元化的探索。从2004年开始,他采用合伙、入股等方式,进入了娱乐、家居、矿产等行业,足迹早已跨出重庆。如今,他投资的每个项目都做得很好。谈起这些,李世文轻描淡写的说:“做这些,不过是为了丰富阅历,扩大视野,增加体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言谈之中,做大做强的野心昭然若揭。
对于未来的发展,李世文把主业定位在食品行业。而异业发展则给他带来多样化的思维模式。他总是用A的思维模式来考验B,又将B的运作方式嫁接到C,融汇贯通,创新求异,对食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
标典前期的铺垫期走得十分缓慢,但当沉淀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会越来越快,慢慢由走到跑再到飞奔,不仅快而且稳,这正是李世文谋求的最佳境界。第一个五年过去了,标典的运作模式已经打造成熟,第二个五年,他会将模式进行复制和分裂,不断扩大。而这个思维模式,正暗合了他建立BP王国的思路。如今的标典,人才的结构和储备已经具备了爆发的条件,产品结构继续积累到一定阶段,也会快速靠近爆发的临界点。但李世文认为,标典还在匍匐前进,还没有站起来。他说:“站起来是需要条件的,我们现在还要进一步夯实和拓展网络,进一步完善产品结构,积累资金。一旦我们站起来了,就要有两年内冲刺西部食品前列的实力和勇气。”
事实上,李世文已经将自己的脚悄悄的跨出了重庆,他“潜入”强手如林的四川,成立标典商贸四川营销分公司。下一步,也许他还会设立贵州营销公司,云南营销公司。
标典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李世文心中关于企业的雏形。但是,初战告捷的李世文不但没有清闲下来,反而更加忙碌。他有一大半时间都在路上,各地飞来飞去,拜访客户、厂家、考察行业、广交朋友,学习先进的营销模式,不亦乐乎。回到重庆,他更加忙碌,经常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思考企业发展方向,制定营销思路,还要进行严谨的人员培训。连公司的员工都不得不佩服他过人的精力。
李世文说:“你要成为怎样的人,一切都在你自己的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