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情况调查
2013/12/19 16:35:2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是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重要举措。漯河是中原文化古城之一,曾经是历史重镇、水旱码头,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商贾云集,各种民间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漯河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整理力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 基本情况
1.1 种类、数量状况。经过文化部门普查统计,目前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共涉及14个门类,3457项,其中语言文字258项,民间文学1432项,民间美术60项,民间音乐302项,民间舞蹈207项,传统戏曲81项,曲艺43项,传统手工技艺268项,传统体育、杂技与竞技108项,民间习俗267项,民间信仰29项,民间知识32项,传统医药120项,其它250项,从中筛选出1780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的备选项目。从项目在全市分布的差异性来看,不少项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并带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
1.2 资源分布状况。从行政区域的分布数量来看,临颍县1007项,舞阳县1268项,郾城区、源汇区、召陵区以及经济开发区(以上四区是原郾城县区划调整后成立的新区)1182项。目前,漯河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3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6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心意六合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是心意六合拳、农民画、双人旱船舞、沙河船工号子、双狮舞、合伯宝剑煅造技艺、中医正骨疗法刘氏正骨。
1.3 传承人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人来进行传承,经过调查发现了一批扎根民间的老艺人,掌握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对重要项目的传承人,登记了年龄、职业、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及健康状况,并进行了拍照存档。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8人。
1.4 档案管理状况。目前漯河市建立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下辖5个县区有4个县区建立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其中,文字档案资料491.5万字,照片7849张,录音、录像194.3小时,电子档案93G,收集登记民间作品实物246件。并且编撰了市、县、乡三级成果汇编106卷324册,编制了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为进一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开发利用、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主体多样,资源相对分散。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等各项保护措施产生了大量的实体和数字档案资料,分散保存在市、县、乡三级文化部门,大体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事业单位保管,有些散失在民间个人手中,不同地域、不同机构和个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处置方法不同,造成归档范围、保管期限、保管条件、信息化水平等参差不齐,不利于资源整合和地区间共享利用,直接为保护工作所用带来一定难度。
2.2 档案资料缺乏规范管理。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处于起步阶段,文化部门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但对归档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在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研、利用等各环节难以规范管理,档案部门也没有实行过程监管,承担起必要的监督指导职能,事后有些档案资料出现无人收集或随意保存的状态,由于缺乏专业档案人员操作,许多档案资料得不到全面收集和规范保管。
2.3 保护经费投入不足,实物档案收集乏力。目前漯河市虽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但尚不具备达到专业保管条件的场所,在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制成品、工具、字画、剧本、曲谱等实物档案过程中,由于没有专项资金保障,加上保管主体不一,收集乏力和收集不全在所难免,即使收上来也难以得到系统管理和科学保护。
3 建议对策
3.1 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多种主体合作的管理体制。建议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各种主体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统一制定方案、统一管理,承担必要的协调和监督工作,群艺馆、文化馆等承担具体的收集整理工作,档案馆提供档案管理技术支持或保管场所。通过多元主体在人员、设备、智力等方面的全面整合,有利于节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成本、降低管理风险、在各主体的最优发挥中寻求管理效益最大化。
3.2 制定切合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地方法规。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联合文化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法规制度,比如出台《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办法》,严格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归档和移交制度,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监督、指导和检查,依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工作。
3.3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力度。一是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增强社会大众的保护意识,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开发空间。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建设,针对现阶段项目普查、保护名录申报等档案资料实体处于分散保存的现状,采取以档案数据库管理为主,以实体档案资料管理为辅的方式,实现数字化资源的收集采录、集中保管和共享利用。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形象系统地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字、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料,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三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纳入本地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体系,加大资金投入,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化产品等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周纳新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漯河市史志档案信息网 20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