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剧团在农村演出十分受欢迎。
演员们在舞台上表演得惟妙惟肖。
该剧团演员正在化妆。
演员们在后台换装赶戏。
该剧团正在演出《吕蒙正投亲》。
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演员们相互整理戏装。
二股弦是一种古老的剧种,发源于武陟县,它从民间小调发展演变而来,因为用二股弦伴奏,所以就叫“二股弦戏”。二股弦形成于宋朝,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被称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它风格鲜明,唱腔独特,主要板式有清板、二板、含腔等18种,剧目有100多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吸收了其他戏曲艺术元素后,二股弦的内容逐渐丰富,在清代发展成熟。由于没有受到现代戏剧的影响,基本保持了原生态,具有很高的学术及文化价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在,二股弦戏在全国仅存于武陟县大司马村二股弦业余剧团。
“现在,喜欢二股弦的观众还是很多,‘织布纺花不赚钱,一心想看二股弦。’这句流传于武陟周边的谚语充分说明了当地群众对二股弦的喜爱。每逢农历初三村里集会时,村民不吃不喝也得听二股弦,我们出去演出十分受欢迎,但多数是友情演出,没有演出费。尽管如此,我们也要一直演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二股弦文化。” 武陟县大司马村二股弦业余剧团副团长任全介绍说。
据了解,二股弦文化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注。河南师范大学教授丁永祥在武陟县创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当地第一家民间文化保护组织,在该保护中心和二股弦业余剧团的共同努力下,一批二股弦的资料和剧目被整理出来,一些宝贵的音像资料被保存下来。武陟县文化馆馆长郭小白告诉记者,武陟县委对保护二股弦下了大功夫,专门设立扶持基金,通过开展戏曲比赛、定期组织演出活动等措施,发展壮大二股弦队伍,让传统文化回到群众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该县还为大司马村二股弦业余剧团争取到30万元资金,保证了该剧团的正常开支,引导该剧团走出去,并提供相应的补助。“光靠我们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有更多的社会群体关注、参与并加入到保护和发展二股弦的行列中来,让二股弦走上新的戏台,展示持久的艺术魅力。” 郭小白说。
12月10日,记者在武陟县大司马村二股弦业余剧团的广场上看到,正在排练的演员中,年龄普遍偏大。据了解,目前该剧团演员的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尽管主演者身体硬朗,但还是急需找到年轻人接班。遗憾的是,村里的青年男子,几乎无人愿意学习这门久远的艺术,而是纷纷离开家乡,外出打工。逢年过节时,该剧团的演员才会受邀在本村或周边村镇演出,报酬不多,一年下来也就几千元钱。目前的现状是,演员没有固定收入,该剧团的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和人才。(记者 李英俊 本报通讯员 秦林林 摄影报道) 【原标题:武陟县在各乡镇为百姓演出戏剧“活化石”二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