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焦作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焦作

明末书画鉴赏:论"南北宗"董其昌和狂人徐渭

2013/4/2 15:50:18 点击数: 【字体:


    学者高居翰在《中国绘画史》一书中,这样谈到明末:“若把明末与现代西方的状况相比,两者除流派纷呈这一点相似外,都是无休止地讨论原则,系统地阐述理论并将理论用于过去的绘画,试图对过去的绘画进行分类和评价。”

  明末,董其昌成了当时的中心人物,“由于他是大官,是当时著名学者和书法家,在绘画上又最有权威,因而极其自信,甚至有点自以为是。他在画学方面著作很多,重述和加工文人画理论,除此之外,他写过无数画跋。甚至到今天,他作的鉴赏仍是极为重要的。”

  而董其昌在中国画历史上真正留下的印记,是他将中国绘画理论进行了新的归纳,影响了后世。在《容台别集・画旨》中,他把古代画家进行了分类,引入禅宗二派的分法,将中国画史分为“南北宗”的说法,从唐代王维开始,荆浩、董源、巨然、米芾、米友仁到元四家,都是“南宗”。而从唐代李思训、李昭道开始,到赵伯驹、马远、夏圭,称为“北宗”,将复杂的中国山水画史,勾勒出文人与非文人两大流派,而他自己非常推崇“文人画”的意境,批评“着色山水”和“刚性线条”的北宗画。

  董其昌自己擅长画山水,他很喜欢五代的董源、巨然,元代的黄公望、倪瓒等人。他常见的山水画都是用纯用水墨,或者是在画面上加一些淡淡的颜色,表现幽静淡雅的意境。他十分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化较少,但在笔和墨的运用上,有独特的造诣。他的绘画作品,经常是临仿宋元名家的画法,并在题识中加以标榜。

明末书画鉴赏:论

夏木垂荫图明 董其昌 水墨纸本

  董其昌(1555―1637)明代书画家、鉴赏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后人多以董香光称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神宗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他所倡导的作画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后代学者尊奉的信条。其“南北宗”绘画理论影响至今。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容台集》、《容台别集》等著作。

  这幅《夏木垂荫》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上,葱茏的树木,峭拔的山峰,开阔的视野,幽静的房舍都给人一种仲夏时节清逸安闲、静谧幽深的韵味。

  在作品的构图上,董其昌极力实践古人“运大轴,只三四大分合”的指导思想,他有意识地在作品中重现北宋山水那种结构谨严,气势宏大的风格特征,着力革除晚期吴派山水画创作中“从碎处积为大山”而出现的细碎零乱与柔弱牵强的弊病,突出强调画面的整体气势,虽然也有细碎之处,却表现出山的体积与质感。作品用笔浑圆强劲,刚柔相济,正所谓“以直皴填凹凸之形”,尤其是在许多细微之处的短线,用笔沉着老练,稳重扎实,最见功力。这和董其昌具有精湛的书法底蕴不无关联。

    狂人徐渭

明末书画鉴赏:论

  《杂花图》总长10米多,用十幅纸连缀而成,画有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瓜、豆、紫薇、葡萄、芭蕉、梅花、水仙、竹,共13种不同季节的花木瓜果,打破时空的限制,或折枝、或单株、或丛聚、或舒展数尺,形体不拘一格,集于一图。并运用了泼墨、破墨、积墨等多种技法,尤以荷叶、梧桐和芭蕉画得纵横自如,水墨淋漓。画面形象所焕发的笔情墨趣,有轻有重,有刚有柔,有枯有润,有虚有实,穷尽变化。

明末书画鉴赏:论

  《牡丹蕉石图》这幅画是徐渭水墨大写意花卉的得意之作。全图通篇只有牡丹、芭蕉、山石三样,皆以粗笔泼墨一气呵成,而通过墨的干湿浓淡,笔的适当交叠,画出了花和石的生趣盎然。

  徐文长的故事是很多中国人小时候就熟悉的。作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戏曲家、书法家、画家,徐文长(徐渭)的一生可能比故事更曲折。

  徐渭字文长,生于1521年,号天池道人,青藤老人,田水月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于败落的官吏家庭,年少时父母与两兄弟都相继离世,他成为孤儿。他自幼好学,胸怀大志,他20岁时考中了山阴县秀才,以后又连续八次应乡试,屡试不第,期间,哥哥留给他的遗产也被乡里的恶霸骗走了。

  后来,他投笔从戎,加入绍兴的一支地方武装,成为闽总督胡宗宪的幕僚,他出谋“擒徐海,诱王直”(倭寇),屡建战功,深得胡宗宪的器重。没想到胡宗宪后来入狱,徐渭也受到牵连,精神不稳,在幻觉中以为继妻与和尚通奸,误杀了妻子,被捕入狱。后为友人张元汴营救,免于死刑,七年后出狱。

  关于徐渭的一生遭遇,有人作了一首“十字歌”:“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售,九番自杀,十(实)堪嗟叹!”

  徐渭曾自称:“吾书第一、诗第二、文三、画四。”他中年才开始学画,山水、人物、花鸟、走兽、鱼虫无不精妙。徐渭绘画的成功,首先植根于陈鹤、吴中山和谢时臣的教导,特别是谢时臣湿笔浓墨的画法,对他影响较大。但这只是徐渭画风形成的外因,其内因有三:一是他雄豪奇拙的性格,二是他深厚的文学根底,三是他扎实的书法功力。

  徐渭出狱时已53岁,在这之后,他依靠卖画为生,桀骜不驯、狂放不羁。他住在绍兴前观巷内的两间小屋里,因屋前有青藤一架,方池一泓,便取名“青藤书屋”,自号“青藤老人”。他的《青藤书屋图》上题有“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表露了自己贫困潦倒和自己与世道落落寡合的性格。他画了一幅“田蟹图”,题诗云:“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 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用以讽刺权贵。

  他还在《墨葡萄图》上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回顾自己怀才不遇,穷愁潦倒的一生。他为了糊口,卖画为生,老百姓以谷物、蔬果向他换取书画,他全答应;而那些官僚、富商用高价求购,他“皆拒不纳”。最后连“几间东倒西歪屋”也折卖了,贫病交加,最后倒毙街头,以破席裹尸而葬。

  在这些花鸟画中,他纵情涂抹,燥露而有怒张之态,一反过去文人那种孤芳自赏,而是嬉笑怒骂。他常常通过形象的借喻,来发泄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或对世情和权贵进行激烈的抨击乃至诅咒,开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清时代大写意文人画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朝的八大山人、石涛,还有“扬州八怪”及近代的吴昌硕,以至现代的齐白石、李苦禅等大家,无一不受他的影响。

  徐渭除了写诗、作画和著书之外,还精通音律和戏曲创作,著名的有《四声猿》(包括《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和《女状 元》四个杂剧)和《歌代啸》等,正是以嬉笑怒骂、歌舞战斗的独特风格和超越时代的思想水平,成为直追关汉卿的剧坛奇葩。并有戏剧论著《南词叙录》问世,同时还有《徐文长全集》、《路史分释》、 《古注参同契》等书传世。【原标题:明末书画鉴赏:论"南北宗"董其昌和狂人徐渭】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0-02-20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