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竹器(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建华
本报通讯员 张国波 毕 晶
翻开《博爱县竹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话:“村村门外水,处处竹为家。”
3月16日,在有“竹林水乡”之称的博爱县,路旁随处可见的竹器店、在堆放的竹子旁忙碌的人们,记者感受到竹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北半球的竹林“活化石”
“我县人工栽培竹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北方人工竹林活化石"。”走在该县磨头镇后十里村的斑竹园里,县林业局竹林保护管理工作站站长张玲向记者介绍道。
博爱竹种有近百个品种,由此形成的竹文化,独具特色。这里“夹溪修竹带青葱”,吸引文人墨客吟咏、绘画,历来都是“胜游之所”。据说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就曾在博爱竹林兴会。
竹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博爱竹制品加工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博爱竹器以"清化竹器"而驰名,因此也叫"清化竹器",清朝时还被列为"贡品"呢!”张玲指着路边摆放的各种竹器说。
“清化竹器”曾多次在世界竹艺博览会和中国竹文化节上获得奖项。2007年,许良、月山两镇,被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竹文化发展特色乡镇。
目前,许良镇、月山镇、磨头镇3个乡30多个村庄生产的竹器产品有200余种,全县从事竹货行业的有近200家,产值可达1500万元。
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路很长
精致的八仙桌,实用的博古架,大气的屏风……一走进许良镇许良村村民朱长春的屋子,记者就被各种各样的竹器家具吸引住了。
老朱今年57岁,从事竹编行业已经三十余年了,其间他不断摸索竹编技术,结合清化竹器的独门绝技“盘竹”工艺,研制了几十个品种的竹编工艺品。
“那时候县竹货公司生意特别好,光仓库里的竹门帘少说也有30万挂。平均每天运进来的竹子和运出去的竹器,都要装一个火车皮。”老朱至今还忘不了上个世纪80年代竹器鼎盛的年代。
“全村六成年轻人都做竹器生意,不少人还在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开了竹器店,销售博爱竹货。”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工业、交通等发展,博爱竹林面积连年大幅萎缩,到2011年,人工栽培竹林由1.8万亩减少到1.2万亩。
去年底,国竹产业协会在北京组织的专家评审会通过了《博爱竹林资源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我省将投资约4905万元,在博爱建立万亩基本竹林保护区,建设竹子种质资源保护与繁育基地、节水灌溉系统工程、竹林林下经济工程、引进精编技术、培养人才、开发高档竹器等措施,发展竹林生态文化产业,提高竹产品附加值,增强对竹林资源的综合利用。【原标题:博爱:竹林文化入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