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济水文化篇济水有德
2013/4/15 11:59:09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水会有德吗?有,如同人会有德。站到济水源头,看着明亮的泉水从地下涌出,欢唱着流向远方,我便在寻思它的德。当地一位作家说得好:“这是一条人格化的河流。”
济水之德是什么?典籍记载了一个故事———唐初,李世民来济源祭水神,疑惑地问群臣:“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甚细而在四渎,何哉?”许敬宗回答: “渎之言独也,不因馀水独能赴海者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太宗时,许敬宗为中书侍郎,官不大。也许当时大官们答不上来,才轮到他有机会做出解释。这番话讲得精彩,“二独”之说,点出了济水之德的精髓。
所谓“四渎”,据《尔雅》所指,即“江、淮、河、济”四大江河,独流入海者为渎。古人眼光所及的地域,仅有中原和江汉,不包括岭南与蓟北。大川总是向往奔流大海。大海是百川的归宿,是它们的朝圣之地,精神家园。 济水不能与长江、淮河、黄河比波澜壮阔,但曲折千里,独自注入渤海,取得了同等的朝圣资格,显示着并列的归宗地位。正因为微细,还能终归大海,更有不屈不挠的品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风格。水皆有源,难得自主归宗,即难于自成一体,独立入海。比济水浩淼的江河比比皆是,中途不能保持自我,便并入大江大河,成了人家的支流。济水独扬长波,奋勇前往,朝宗未到海,千里不甘休。这就是它的一种品德。
最能显示高风亮节的,还是清浊不同流。济水源于王屋山,从地下冒出,清澈透亮。黄河从青藏高原远道而来,夹带大量泥沙,浑水浊流。在荥阳附近,济水与黄河交汇。似乎带有神灵意识,济水从北岸温县地面潜入地下,成为暗河,横穿黄河河床底部,到南岸荥阳又冒出地面,溢聚为荥泽,继续奔向大海。这颇像今时的南水北调,让清流从黄河底下穿过。今人调水是人工的,显示着人的意志。济水潜流是天然的,难道它真的具有自己的意志?济者,渡也,渡河而过曰济。济水得名,是不是因为有伏流渡河的奇观呢?大自然的造化美妙无穷。多么灵气的水,多么高尚的水!难怪宋相文彦博面临济水,激情赞叹它的品德:“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
说来很遗憾。黄河一再改道,泥沙一再淤积,终究抢夺了济水的河道。因济水得名的历史地名还在,如济源、济宁、济南、济阳,从中可以大致了解济水的走向。不过,在济源市境内,济水始终保持着它的圣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其中的“养”,人们往往做了狭义理解,认为仅是寄托,仅是依赖,在那里维系生命,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其实,“养”还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即水土运用自己显示的德情,陶冶一方人的个性、气质、品行,塑造一种人格,铸就一种灵魂。自然物的人格是人类赋予的,人格化是一种拟人。但自然物能成为某种人格的载体,表明它必有人类崇尚的特征。这种特征一旦人格化,就具有强大的道德力量。有的还形成了地域文化,地域风尚,永久地教化那方水土上的子子孙孙。
人杰与地灵,二者有没有某种联系?当我在济源奔波之后,便不再疑惑,获得了肯定。济源是座小城,城里城外仅有六十六万人口,前年年创造产值九十五亿元,财政收入十亿元。比较沿海发达地区,这也许不算多,但在贫困的太行山水间,却是佼佼者。济源人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特立独行的精神,表里清纯的品质,深深地感动了我。在这方热土上产生愚公移山的故事,不是偶然的,更不是奇怪的。虽然是寓言,但寓言的产生也需要有相应的生活土壤。看到愚公形象雕塑为城标,高高屹立在济源城,我便想到,愚公是济源人的典范,愚公精神是济源人的精神,也是济水的人格化。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华愚公网(200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