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89年,河阳节度使李元淳“引沁水开渠七十余里”,这条新建的渠被命名为广利渠。广利渠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豫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达到了“河内之人无饥年之虑”的状况。
公元825年,新任河阳节度使崔弘礼大修秦渠,据《旧唐书》记载,修葺后的枋口各渠,“灌田千顷”。
公元833年,在济源出生长大的唐代名臣温造担任河阳节度使。温造一生的历史成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抑制藩镇割据势力;二是兴修水利。温造到任后,上书皇帝,再次修葺、加固枋口各渠,不仅完善了原有的渠道,而且将渠系范围首次扩大到武陟县,使枋口各渠的灌溉面积涵盖豫北五县五千多顷的土地。
隋唐史料中,对于枋口各渠的记载可谓惜墨如金,让后来者只能在一个轮廓的影像中去还原它的清晰。幸运的是,众多唐代诗词,为我们更为直观地描述了沁河两岸的繁华与秀美。
“万株古柳根,拏此磷磷溪。”这是孟郊《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中的一句,从中我们不难窥探出秦渠枋口的历史沧桑。“老翁真个似童儿,汲水埋盆作小池。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枋口)钓鱼时。”韩愈的《盆池五首》告诉我们,那个时候的沁河渔业是相当兴盛。“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听人言,金秋入吾手。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危蹬上悬泉,澄湾转枋口。”白居易的《游枋口悬泉偶题石上》展示给我们一幅美丽的画卷:五龙口不仅是惠民利民的水利工程,更是引得文人骚客慕名前来的旅游胜地。□记者 朱金中 文图【原标题:司马懿沁河岸边修栈道】
已有 0 条跟帖 |
用户名: 注册 字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