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仝,也就是唐初四杰卢照邻的子孙,作七碗茶歌》,分别被人们尊称为“茶圣”和“茶仙”。《七碗茶歌》扬名海内外,他的煎茶道又不同于南方一斑,独具一格,是北方茶文化的代表,也是济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一、卢仝饮茶习俗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煎”,也就是把茶放到砂锅或紫砂壶里煮,也叫煎,这样才能把茶的内含本质煮出来,供人饮用,不同于现代人的“泡”茶。第二个特点是“喝”或“饮”,它不同于现代的“品茶”、“品茗”,也就是大口大口的喝。第三个特点是“一举七碗”,饮七碗而后歌。第四个特点是吟诗唱和,卢仝煎茶道配诗唱和,即是七碗茶歌,加上古筝更有意境,如仙如醉。
二、卢仝饮茶习俗的形成
1、历史渊源。
千百年来,在卢仝故里济源,民间早有喝茶的习惯。每到春夏之交,人们都要采来蒲公英、冬凌草、小石茶、小叶茶、夜交藤、野薄荷等各种山野茶,洗净阴干,平时煮一锅,以备饮用。卢仝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当然要喝。二是卢仝青少年时代他的叔父在江浙扬州做生意,经常带江南的茶回来,卢仝不仅受其感染,而且也经常喝南方茶。三是卢仝少年时期读书在武山村(今思礼村)石榴寺,佛寺僧人都爱喝茶,他受到熏陶和感染。四是卢仝家里十余口人,时常无米下锅,就以茶充饥,他在《示添丁》诗里写道:“宿春连晓不成米,日高始尽一碗茶,气力笼钟头欲白,凭信添丁莫恼爷”。以上种种,可见卢仝的茶癖是从小就养成的。
卢仝青壮年时期为生计,一人到扬州做生意,和一江之隔的常州孟谏议大夫(姓孟名简)交了好友。公元830年的一天,孟谏议差人给卢仝送来一包新采摘的明前茶,是常州给皇帝进贡余下的,卢仝“纱帽笼头自煎吃”,在他喝到七碗时,诗情大发,趁茶醉作了《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抒发了自己郁闷、愤懑之情,人们称之为“卢仝七碗”或“七碗茶歌”。至此,卢仝煎茶道基本形成,可惜在我国没有总结推广,而被日本僧人引进该国并形成至今兴盛不衰的“煎茶道”,所以日本煎茶道始终不忘卢仝是他们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