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值主汛期。济源防汛,重在水库堤坝防汛。我市共有22座中小型水库,分布于9个镇,多在崇山峻岭间。王屋山水库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水库,位置十分偏远。自水库建成以来,6位守坝人与大坝朝夕相伴,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数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日,记者走进深山,亲身感受他们默默坚守中的平凡和担当。
情感
7月26日,满头银发的李中华刚刚在值班室前面坐定,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参加过修建王屋山水库大坝!”他语气中透出几分自豪,令人想到他与大坝之间的难舍情感。
“大坝开始建设那一天,是1970年正月初七,那时我才23岁。”李中华清楚的记忆,让人感觉时光倒流。“从1970年到1975年,大坝整整建了5年,用了4万多方混凝土,有数万人参加。”5年下来,李中华与大坝结下了扯不断的情缘。
转眼40多年过去了,李中华陪伴大坝30多年。从煤油灯、山路、砖石房,李中华在大坝旁经历的故事一个接一个。
李中华,是守护大坝者中的长者。就在记者采访前,他还钻过阴冷的山洞,用重重的大锤敲击山洞尽头的闸门,好将隧道内的积水排出,让汛期泄洪更顺畅。
寂寞吗?苦恼吗?想过走出大山吗?这些在李中华看来,全不是问题。李中华心中最大的快乐,就是做一个本本分分的守坝人,为更多人送去安全。“能守好大坝,让2万多亩农田、1.5万人年年岁岁安然,我就满足了!”朴素的情感背后,蕴含着可敬的坚守。
巡查
与李中华一起值守的,还有王抗生、赵文旺。他们主要负责王屋山水库的安全、管理、调度、维护。
上午10点,李中华陪同勘测人员,到大山的另一边去测量,为建设王屋山供水管道复线做准备。留守的王抗生、赵文旺两人,担负起巡视大坝、测量库区水位的任务。
一卷皮尺、一个笔记本、一支圆珠笔,就是测量水位的全部工具。简单,而任重。
远远望去,264级石阶犹如挂在山腰间,这是登上坝顶的唯一通道。10分钟后,王抗生、赵文旺到了坝顶。王抗生将手中的皮尺拉出,寻来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在尺子的一端绑定,顺着坝壁缓缓放下。看到水面上荡起一串串涟漪,他停好手中皮尺,记住末端的刻度。赵文旺在一旁记下数字,一边算出今天的实际水位高度。“30米,与昨天没有多大差别。”因为近几日没有大的降雨,王屋山水库看上去平静许多。
测量完毕,结伴而行的王抗生、赵文旺来到溢洪道巡查。
说是溢洪道,其实就是水泥垒起的呈W型的高高墙体。由于少有降雨,泄洪道内干涸多日。王抗生、赵文旺顺着生锈的手架,先后下到溢洪道内,捡拾泄洪后遗留的木柴及石头。
“枯水期,每天测量一次。到了汛期,两小时就要测量一次。即便是狂风暴雨,也要出门测量。”王抗生接过话题说。好在,现在大坝上安装了现代测量仪,有的数据坐在屋里就能看到,他们不用再跑上跑下。但是,有些数据仍需要人工观测、记录。在这些守坝人心中,“认真”永远是第一位的。
生活
巡查归来已是中午时分,赵文旺、王抗生一起下厨,一个洗菜,一个切菜。没有什么凉菜,王抗生就去他们开垦的小菜园里摘了三四个黄瓜,三下五除二,就做成了一道可口的瓜菜,端上了桌。
“平时都是自己做饭?”“谁有时间谁就做,做好就吃,没有那么多讲究。”赵文旺说着话,手里也没有闲着,不大一会儿,面条就弄好了。灶台上,王抗生已经把油放到锅里,将肉丝与香菇、菜椒炒在了一起。
“饭菜没有城里的好,可要吃好!”赵文旺谦逊的话语,让记者吃起来更有味道。在家里很少下厨的他们,在这里却成了做饭好手。馒头、米饭、捞面,一日三餐,几乎就是这三种,只有到冬至、春节时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对他们来说,这 算不了什么,难耐的是寂寞。
2010年以前,这里还没有通上电。每到夜晚,他们要么对着天空数星星,要么讲些家里的趣事,要么对着大山呼喊,总之是要排遣心中的寂寞。赵文旺记得,有一年其他人都出山去了,留他一人值守一个多月。那时交通还不方便,“10天还不见一个人,也看不到电视,真让人有些‘疯了’的感觉。”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赵文旺他们的心情也一天天好起来。如今,他们既能看上电视、有了电脑,还能打通手机,与外界联系更多了。原来砖石建造的房屋,现在被两层小楼代替。白墙红瓦的楼房在群山环抱之中,显得格外醒目。
“以往每次都盼望能早些回家,现在感觉这里跟家里一样好。”赵文旺说。
山道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句话对于赵文旺来说,深有同感。
起初从山外到王屋山水库,并没有什么道路,只能从阳台宫顺着沟渠一路走来。数十公里的路程,到处是险路峭壁,而且大多在山洞里穿行,还要涉水,有时还会有塌方。“那时来回一次非常不容易。”家住大峪镇的王抗生记得,每回一次家要花上大半天时间。
变化在2011年出现。市政府出资200余万元,专门从王屋镇修筑了一条防汛专用通道。5公里长、4米宽的水泥路面,一直延伸到水库坝前。
路修通了,但是经常受到山体滑坡产生的滚石的困扰。“7月9日那场大雨来得比较猛,使山里与山外失去了联系,路面也被阻断了。”第二天一大早,赵文旺、王抗生步行往外赶,要把汛情信息传递出去。赵超他们也从外往里来,急切了解是否发生了什么紧急情况。在路上见面后,互相了解了情况,他们才算放下了心。
每到雨季,清除路上的落石、保证路面畅通,是守坝人的“必修课”。为此,市水利局还拨付资金,为他们购买了一辆三轮车。回家的路变得越来越近。每到换班时,同样家住深山区的李中华、赵文旺就会坐上三轮车,由同事将他们送到阳台宫,然后再乘客车各自回家。这样,路上能省去一半时间。
山道弯弯,一路前行。记者走在这段山路上,虽然看到仍有险境,但听到更多的是笑语,感受更多的是守护大坝的那份真情。
愿大坝安澜!祝守坝人幸福!(记者付卫东)【原标题:王屋深山守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