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去往井底村的路上,在挂壁公路的天窗口,冯骥才先生让车停下来。面对壁立千仞的群峰,他呆呆地望着,不时拿起相机按下快门,嘴里喃喃着:“没想到太行山是这样一个山,山峰有这么多的变化。如果是夏天有大雨、有瀑布的时候,这山水肯定更加迷人。我是画山水的,一开始画画,学的就是荆浩,他就是这个地方的画家,画的就是太行山……”
荆浩生于唐末,经逢唐末乱世而卒于五代动荡之间。他生于太行,隐于太行,更师于太行。农忙时躬耕田垄,闲暇则游历太行诸山写生、作画。“搜尽奇峰打草稿”,荆浩终于创立了“大山大水,开图千里”的全景式构图,奠定了稍后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北宋全景式山水画的格局,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人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我曾不止一次地品味《匡庐图》的神妙,那分明是一幅真实生动的“太行山居图”。谁承想因元代画家柯九思的两句跋文“瀑流飞下三千尺,写出庐山五老峰”而误读千年,由于题目中的“匡庐”二字与庐山的别名“匡庐”相同,后人一直认为,图中所绘为南方庐山山水。其实,《匡庐图》就取材于荆浩隐居太行洪谷的斋室和周边山水,是一幅流传至今最早的文人书斋山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幅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五代以降山水画的全面成熟并趋向繁荣。
“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平顺县林虑山之巅有金灯寺,初隐洪谷的荆浩,日日临松而摹,“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太行洪谷的隐居生活最终成就了他的山水画。
后人一直在考察荆浩故里和隐居地,反复求证《笔法记》中洪谷、神钲山、大岩扉、石鼓岩在太行山的确切位置,其实对一千年后的我们这些并不重要。因为荆浩属于巍巍太行,荆浩的伟大是因为他身后有伟大的太行山作背景,荆浩的不朽是因为它以太行山水为师而画出了不朽的“太行山居图”。■申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