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济源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济源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古老而神奇的济水

2013/7/4 9:13:16 点击数: 【字体:


古老而神奇的济水
 
    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以前,我国的中原地区还流淌着一条闻名全国的大河———济水。济水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水系,曾经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并称 “四渎”。历经千万年沧桑变化,现在它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唯有济水源头的济源和山东的济宁、济南、济阳等地名,作为历史的记忆,还能让今人大致辨出古济水的走向。“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关于古济水的流向,《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头的水以地下河的形式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涌出地面,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至温县西北开始名为济水。然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河南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水第三次潜伏地下至山东定陶,浮出地面与北济水相汇合于巨野泽,在梁山、东平一带出巨野泽后,与汶水相汇合,再向北向东经过济南注入渤海。这就是古济水的大体流向,济水三隐三现,穿越黄河而不浑,百折入海,故而神秘莫测,令人神往。

  关于济水穿越黄河而不浑之说,历来众说纷纭,有种种解释。一是“济清河浊”说,认为济水是清的,黄河水是浊的,济水从黄河中穿过而不混淆,越过黄河以后仍是清的。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二是“地下伏流”说,认为济水从黄河北岸潜入地下,南岸复出。这种说法显然缺乏地质结构方面的依据。黄河和济水历史悠久,但是有关黄河和济水的历史记载只有两三千年,这可能是千百年来地理学家难解济水穿越黄河之谜的原因所在。所幸的是,近些年来海洋地质研究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明了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历史,同时也为我们解开济水穿越黄河之谜打开了一扇窗户。除此之外,古代文化遗址也是地理学家研究古代河流走向的重要依据。根据以上两项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出8500年前黄河与济水的关系:黄河在郑州以西巩义以东向南流,越过华中平原,在苏北流入南黄海;济水从王屋山东流至温县,然后南流至荥泽(当时的温县与荥泽间无黄河),出荥泽后向东流,经山东定陶、济宁、济南、邹平,在博兴入海。如此,济水与黄河并不相交都是各自独流入海的大河。关于文献记载济水穿越黄河这一历史之谜,我们可以从文献成书年代方面试探谜底。中国古代文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版本流传过程和成书年代并不十分清楚。与济水有关的《禹贡》《左传》《诗经》《水经注》《尔雅》《山海经》等主要文献的成书年代,大都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其内容虽然大都据有所本,但也有不少讹误,因此让后人常常纠缠在信史和传说的困惑之中。

  又据《东原考古录》记载:水清莫如济,故济以清名。济水在郓城分流南北,南济水为南清河,元、明时期称南运河,清咸丰时期称牛头河。北济水为北清河,因汶济合流,又名大清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济源就是济水的发源地,济南就是在济水之南的地方,济阳就是在济水之北的意思。而济宁一名的由来颇有些复杂,大部分人认为,“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故以济宁为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济州从巨野迁到任城,因巨野一带常被河水淹没,而任城“地势高亢,关津险阻,可保安宁”,故名济宁。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值得商榷,第二种说法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其实济宁的得名与江宁、海宁、睢宁、淮安等城市的命名应该是一样的,这些城市大都位于河流的下游,河面宽广河水平静,不再决口泛滥,故沿岸城市多以宁、安等字命名,顾名思义济宁就是济水宁静安宁之地。

  其实济宁与济水的关系并非这么简单。济水在郓城分流南北后,南济水为南清河,元、明时期称南运河(济州河),清咸丰时期称牛头河。牛头河形成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当时大将徐达北征,为军用需要,开塌场口(今南阳镇南调嘴村附近)引黄入泗,并开挖自塌场口至济宁西耐牢陂(今市中区安居北)长90里的运河。在耐牢陂口建永通闸,上经芒生闸通南旺,东经永通闸达济宁,下经塌场口通谷亭,这段运河后来命名为永通河。清咸丰八年(1858年),济宁知州卢朝安主持重浚该河并更名为牛头河。所以牛头河、济州河就是济水在济宁的别称,现在安居以北的济州河和京杭大运河微山湖段就是南济水在济宁的故道。南济水在塌场口(今南阳镇南调嘴村附近)入泗,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济水南会泗”的具体地点。济宁地处南济水下游河水平静安宁,而且地势高亢可保安宁,加之从金天德二年即1150年,黄河决口济州驻地巨野被淹,金朝统治者将济州从巨野迁到任城,其间济州在巨野、任城之间多次进行设废回迁,几经周折最终在任城安定下来。故而更济州为济宁州。

  在古代,济水地位非常煊赫。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流入大海的河流称为“渎”。《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这里的“江”就是长江,“河”就是黄河,“淮”是淮河,“济”指的就是济水。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黄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济水干涸,几近消失,为何能位列四渎?唐太宗李世民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许敬宗答曰:“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济水虽然细微,却能独流入海,济水这种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就是它始终位列四渎的原因。

  在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决口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1855年6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决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县村庄,又往东漫流至兰仪、考城、长垣等县后,分成3股:在阳谷县张秋镇3股河流汇合后,穿过张秋运河,经不盐河流入大清河(济水下游),由利津牡蛎口入渤海。这是黄河第六次大改道。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济水下游)入渤海。这次决口,使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由淮入黄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湾入海。当然这次决口也有一个惨重的代价,那就是让名位四渎之一的济水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诗人白居易曾在济水河畔游历过,望着济水那川流不息,奔腾向前的滔滔清流,他悟到人生对理想追求也应该像济水一样不到大海不停留:“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一脉济水,三隐三现,却至清远浊,坚守其节,这种情操,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们毕生追求的境界。济水虽然位尊四渎,却波澜不惊,温文尔雅,这种润泽万物,泽被百事的品德,正是君子们必备的恩泽天地,不求闻达的秉性。于此相对应,中国古代通常把品德高尚,不慕荣华的知识分子称为“清流”。这也是为什么千年来,这条早已消失的河流一直没有被人遗忘,始终流淌在每一位中国人心里的原因。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济宁日报 2012-04-17 作者:刘明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女娲补天》之鉴赏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土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