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迅速发展的农林科技为土特产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工业化的加工技术拉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整体效益。但这一切都应该以维护和保证土特产品质为前提,应与行之有效的传统生产和加工模式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的问题,保持土特产绿色、天然的特色。
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商品,土特产同其他商品一样要有现代生产模式与之相适应。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戴强指出,土特产的生产具有很大的分散性,我省规模较大的生产加工企业寥寥无几,甚至一些地方小作坊借土特产的招牌生产不符标准的产品,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因此,在土特产的生产和加工上,应该跳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采用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等多种方式发展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形成产业集群。依托这样的组织体系,统一品种、规格、品质,采用系列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产加销相结合,打造出土特产的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
说到品牌建设,河南财经学院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樊明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应该将地方品牌与商家品牌相结合,给消费者以引导。”在只有地方品牌的情况下,面对众多的生产厂家,消费者自身并不能准确分辨各种产
品的高低,如果建立起企业品牌,市场将更加完善,发展条件将更加充分。建立起良好的与地方品牌结合的企业品牌,一旦个别不良厂商出现类似的产品质量问题,地方品牌受到冲击,但企业品牌却可以得到维护。通过市场维持、运作等营销手段,用骨干企业的产品应对冲击,继续建立地方品牌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要把我省土特产品牌进一步打响,使之成为我省极富代表性的名片,需要各方参与,积极推广,不是某一方的事。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及品牌价值评估活动中,杞县大蒜评估价值达到50.24亿元人民币。这则喜人的信息背后饱含着当地政府对地方土特品牌强有力的宣传推广。时任杞县县长的焦跃进,亲自到北京王府井的几个大商场站柜台推销杞县的特产———大蒜,成为轰动国内外的新闻,国内上百家媒体给予报道,杞县大蒜也由此名声大振,国内外的客商纷至沓来。
除了政府的宣传推动外,产地的农民更应注重加强本地土特产的宣传。樊明建议,普通百姓在给外地亲友送礼时不妨选择本地土特产,这就是一种无形宣传。各级政府可在产业规划指导、产业政策制定、技术引进与推广、提高农民素质、市场开拓、财税扶持措施实施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比如社会、企业等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可以对目前我省土特产作一个品牌研究,明确划定已有的土特产品牌范围,并根据各个品牌的市场评价、消费者认可度等实际情况进行营造。
尽管我省土特产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但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土特产资源正在被企业或个人逐渐开发利用,如我省本土最大的制药企业———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立足当地丰富的香菇资源加工“仲景”牌香菇酱,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带动当地农民实现双赢。众多农业经济研究专家对此众口一词:“借助企业、政府、能人的带动,我省更多的土特产有望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和推广。”记者丁先翠实习生霍艳杰文霞王东梅卢亚杰郭熙辰(原标题:河南土特产“土”中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