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大枣和温县怀山药的产业化发展,提升了河南土特产的知名度,但并不能推动其他土特产的发展。“我省大部分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土特产如今都名不见经传,真正被市场认同、走出去的更是屈指可数。”谈及我省土特产的现状,河南财经学院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樊明一语中的。
问题
跌“牌子”少“链子”欠“名气”牌的,只有进人工厂经过生产工艺加工后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商品,才配有品牌。特别是一些零售店销售的土特产,基本上都是从传统手工作坊加工出来的,一般都没有严格的品质要求,人们只是注意到了产品的新鲜度,很少去关注其品牌。
目前,我省土特产大多数处于有地方品牌五企业品牌的现状。提起河南土特产,大家可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灵宝苹果、原阳大米、新郑大枣等,但这些都属于“地方品牌”,不是“企业品牌”,至于说这些苹果、大米、大枣是由哪家公司、哪个企业生产的,很少有人清晰地认知。
“这种品牌意识的缺失对以后产业的做大、做强非常不利。”河南中原发展研究院秘书长贺卫华说,“前些年的‘毒米’风波就是最好的例证,如果我们的原阳大米有专属自己的品牌,某个牌子的大米出了问题,遭到‘封杀’的也仅限于某个生产厂家的某个产品,绝不会殃及整个地域。”
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全的销售渠道是商品及时销售出去、减少不必要损耗最有效的途径。贺卫华认为,缺少基本的营销网络,土特产只能被当地的消费者所认同,如淮阳黄花菜、新密金银花等。有些土特产即使构建了现代营销网络,但缺乏多层次的产品结构,难以迎合市场需求。对此,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主任杨建教授认为,目前没有合适的包装也是阻碍我省众多优质土特产“走”出去的主要因素。他解释说,不少土特产都出自小的家庭作坊,还有不少甚至就是直接从田间采摘而来,除了在逢年过节有礼品包装外,绝大多数都是用塑料布一裹塞进粗糙的纸盒,甚至是用绳索一扎、普通透明食品袋散装,这很难让人将其和美味相联系,更难上得了台面。
酒香也怕巷子深。缺少广告宣传是我省土特产没有走出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很多人看来,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品,需要了就去买,不需要的话做再多广告也没有用。因而品牌的开发度极低,没有与客户建立良好和稳固的联系,最终无法树立名牌优秀企业形象和利用名牌获取丰厚的利益回报。杨建指出,我省许多农产品品牌缺乏系统、科学的广告战略。有的广告缺乏可持续性,难以形成持续的促销效果。许多具有绿色产品认证标志的产品,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中高收人者,但其广告宣传载体却往往是墙体,大大损害了产品的形象,抑制了目标对象的购买积极性。
出路
土特产只能在特定的地区生产,对土壤、气候、种植方式、加工手段等有特殊要求,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其产量是一定的,因而具有区域性、稀缺性的特点,从而决定了它的自然垄断地位。由于这种供应量的局限使土特产具有较高的市场价格,往往会引起当地政府、企业和个人加大商业开发的冲动,拼命增加产量,过度开发,结果往往是竭泽而渔,反而破坏了资源,损害了土特产的声誉。
当今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绿色食品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如果生产者在产品农药、化肥残留等方面意识不强,就无法达到消费者和市场要求。土特产也应“与时俱进”。有些土特产有生命周期,人们会由喜欢变成不喜欢,同时,随着人们口味与喜好的改变,很多土特产也容易遭到淘汰。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土特产品质,打造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大米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面对国内外各种新兴品牌,原阳大米如何保持原有的品牌优势,需要进行深人的市场调查,根据市场实际形势作出品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