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笃文,字晓川,历任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诗词编著中心总编辑,原中国新闻学院教授,中外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务院表贡彰的特殊献专家,已从事古典文学及文献学教学与研究五十年,系中国韵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创始人之一。他早年师从词学名家夏承焘、张伯驹诸先生,于宋词研究、敦煌文献及医学古籍、文字训诂之学有专门研究,发表了百余万字的专著与论文,在古典诗词学界享有盛誉。
2014年12月,周笃文先生首次到濮阳,参观了濮阳县城御井街西侧的回銮碑,看到碑上所刻宋真宗所赋《契丹出境》诗,有感而发,写就了《契丹出境诗(夜读札记)》一文,该文发表在近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今年3月份,周笃文先生再次造访濮阳,并接受了媒体采访。周笃文先生虽已81岁高龄,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对古诗词及中国历史的造诣尤其令人赞叹。
撰文源于人们对“澶渊和约”的偏颇认识
周笃文告诉记者,去年12月份第一次到访濮阳,参观回銮碑时,就被碑文上语言生动、感情真切、音节浏亮、气象光昌的诗句所打动,特别是它从政治角度提出安边继好、和乐康宁的理想,立意正大,远虑深谋。题中的“出境”二字,还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政治考量,最为关键。
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萧太后及其子辽圣宗耶律绪隆率兵20万,深入宋境,一路斩杀,抵达澶州(今濮阳)。宰相寇准力言宋真宗亲征,皇帝亲临前线令宋军士气大振,大败辽兵,辽主动派使臣至宋营议和,签订了著名的“澶渊和约”:辽宋订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国界;归还已占之遂城及涿、瀛、莫三州之地;宋向辽方提供岁币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设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在班师回京之前,宋真宗曾赋诗以志这次亲征胜辽之事,由寇准书丹,镌石于城内,也就是现存的回銮碑。
周笃文表示,和约的签订,是对历史现状的承认,是一种务实的政治妥协产物,它为双方赢得了120年的太平与繁荣,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得到很大发展,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不少人认为该和约令大宋王朝输币纳绢,是辱国之耻。周笃文认为,这种看法是偏颇的,从大中国与大中华民族观念考察,这仍不失为一个积极正面的决策。保持和平、开展互贸的红利是区区岁币不可比拟的,同时,它为朝廷减省军费支出每年就超过千万两,而10万两白银还不到军费支出的百分之一。正是有了安定和平的环境,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才造就了北宋中后期繁荣安定、和谐康乐的局面,这对于当今中国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回銮碑是记载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濮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就像一座金矿
周笃文说,濮阳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太令我惊讶了,三皇五帝你们这里都有,全国找不出第二个地方。”以西水坡出土的“中华第一龙”为例,一个巨人,两旁为青龙白虎。《易经》中讲,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出而万物睹,墓葬正体现了伏羲制八卦的思想。同时,最令人意外的是“虎”的出现。“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而“虎”作为与“龙”同等地位的符号,出现在六千多年前的墓葬中,这一现象让周笃文认为,“在我心目中,墓主人即便不是伏羲本人,也一定是伏羲氏的一位王者。同时,人御龙登天,展现的是九五之尊的气势,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同时,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游学多年,卫国的都城帝丘,就在今天的濮阳县。周笃文表示,孔子在卫国游学期间,也是他积累和构思的过程。回到鲁国后,孔子才开始“爆发般”地集中著书立经,当我们在推崇孔子为圣人的同时,也不应忘了卫国游学对孔子和儒家思想成熟的巨大影响。
周笃文去年12月来过一次濮阳,时隔不到三个月再次造访是因为“根本看不够”,他说:“光‘中华第一龙’就又看了两次,每到一处都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令人大开眼界。濮阳历史文化的辉煌,可以用‘一步一串雷声,一步一座金矿’来概括。如果能将这些更多、更好地挖掘和展现在世人面前,绝对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与濮阳注定有缘临别赋词一首
周笃文说,自己仿佛与濮阳注定有缘,一来就爱上了这个地方。首先吸引他的就是文化,由于自己研究了一辈子文史,濮阳的历史文化令他肃然起敬。同时,看到不少濮阳人也非常热爱文化、热衷研究文化,也让他非常欣慰。此外,濮阳优美的环境也令他赞叹:“来的路上看到碧绿的麦苗就像翡翠铺在地上一样,一望无际令人心旷神怡。之前就听闻濮阳是一座获得过‘七城二奖’的城市,先后两次来到这里,看到濮阳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更优美了,而且奋斗16年的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也如愿以偿摘得,由衷地替你们感到高兴。”有优美的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他对濮阳大力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周笃文先生专门为在濮阳的所见所闻赋《浣溪沙》一首,并当场吟诵:翡翠晴光绣麦田,泱泱春水玉环连,宜居乐土似桃源。帝里龙乡天下冠,儒宗圣学九州先,宏图建设史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