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用户名  密码    注册会员 找回密码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河南工艺 >> 收藏与交流 >> 浏览文章

漫谈铜墨盒

2013/9/4 11:30:28 点击数:72 【字体:

    铜墨盒是盛装墨汁之器,始创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晚清、民国时期十分盛行。旧时读书人书桌上大多有此物,为当时文人墨客的常用文化用品。

    相传,清乾隆年间,有位读书人离家赶考。他的妻子在为他收拾行装的时候,觉得丈夫要背着分量不轻的石砚走路,实在很辛苦。这位聪明的妻子突发奇想,找出一个自己日常用的粉盒,装进丝绵,把墨研好以后,将墨汁倒入粉盒,浸在丝绵中。于是,墨盒便应运而生。墨盒较石砚轻巧灵便,且能保持墨色的黑、亮和滑润。同时,赶考的书生也不用在考试过程中再费时费力地磨墨了,有诸多好处。

    墨盒的制造工艺及材料复杂多样,制造多采用铸造、焊接相结合的手法,间有错金。所用材料则有黄铜、白铜,也有掺少量红铜、白银的。还有白铜、红铜、黄铜共用,名“三镶”,是最为特殊的。至于镀金、镀银,也很常见。

    铜墨盒虽小,艺术表现形式却很丰富。将书法、绘画、印章用刻绘的形式表现在洁亮的铜质上。刻铜墨盒由同治初年秀才陈寅生所创。陈寅生,名麟炳,顺天(今北京)人。他通医学,工书画,能自书自刻,曾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专营刻铜墨盒的“万礼斋”,后改名为“万丰号”。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云:“京师厂肆专业墨者推万礼斋为最先,刻字则始于陈寅生秀才。”陈寅生能在盒盖上刻芝麻粒大小的楷书,二三寸见方的盒盖能刻一篇《兰亭序》。

    刻铜墨盒发展迅速,从造型上看,以长方、正方、正圆、椭圆为主。也有不少造型奇特的,如树叶形、扇形、桃形、古琴形等。从最初简单的天盖地式发展成多样形式,大小薄厚也各不相同。大者有近半尺长,小者如一节手指大小,样式丰富。

    当前,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还是那些名家刻制的或名人使用过的铜墨盒。香港苏富比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一只御制铜胎珐琅画岁鸟图镂空六棱温墨盒的估价竟高达50万港元。可见,铜墨盒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而今,中国特有的铜墨盒不仅值得收藏,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颇值得重视与研究。孙锦【原标题:漫谈铜墨盒】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开封日报 2011年9月23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已有 0 条跟帖(点击查看)
用户名: 注册 字数: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
视窗
loading...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