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十年九淹”的滩涂地,如今却成了省文化产业特色村。农民手工编织的柳编产品漂洋过海,远销86个国家和地区。
10月28日,冒着秋雨,记者来到信阳市固始县三河尖镇马郢村,探访这里的柳编产业。
销售经理们都去了广交会
走进马郢村,却很少碰到生产柳编产品的农户,有两三个挂牌的柳编企业,也没有见到生产景象。
柳编村里怎么生产柳编的人这么少?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三河尖镇办事处。副镇长张登科带着我们来到村子里最大的柳编生产企业——三河尖柳编工艺有限责任公司。谁知公司内也是空空荡荡的,只有一个小姑娘在看门。她带着我们去公司仓库参观,只见仓库内摆放着很多柳编产品,有购物篮、花篮、水果篮等,色彩鲜艳,做工精美。
“经理们都去广州参加广交会了。”小姑娘说,“每年这个时候,村子里柳编产品的经销商都要去广交会以及全国各大展会跑销路,签订单。订单来了,公司才开始按照订单将产品分给农户们加工,所以现在是柳编生产的淡季。”
“农户们多数都是在自家生产柳编,做成半成品后再送到公司加工。柳编产品价格比较高,在国内很难打开销路,马郢村的柳编产品90%以上都销往国外了。”张登科介绍,马郢村的柳编产品年销售额近千万元,带动了村民致富。
巧手编出幸福生活
小小柳编让马郢村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村民潘思林今年32岁,她说:“我做柳编有十几年了。照顾孩子之余,我从村上的柳编企业里领点柳条回来编,编好的半成品再给他们送过去,一个月下来能挣两三千元。”
她说,马郢村当地不少村民十几岁就开始学做柳编,凭借这个手艺走上了致富路。
以前的马郢村可不是这样的。“千里淮水十八湾,留下万顷淮河滩。”马郢村党支部书记姚瑞坤说,过去马郢村十年九淹,是有名的大水窝,群众长期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滩涂洼地种庄稼不行,却生长着一种淹不死的植物——柳条。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村里柳编产业开始起步,柳编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他介绍,马郢村如今有十几家柳编企业,全村300多户家家从事柳编生产,成为柳编专业村。
拓展国际市场 扩大国内市场
马郢村的柳编产业逐渐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村里的目标是把‘龙头’伸向国际市场,把‘龙尾’摆向千家万户。”张登科说,现在村里走以销定产的路子,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走上了快速可持续发展道路。
谈及未来,姚瑞坤说:“马郢村和山东、湖北等地的柳编生产相比规模还不大,那些地方是流水线作业,并且有固定市场。我们要想把柳编事业做大做强,首先要稳定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也要由单一地参加春秋两季的广交会,发展到更注重内地市场、注重西部地区的需求上来。”
“没有稳定的国内客户,柳编产品很难真正做到淡季不淡。”姚瑞坤说。最近,村里正在做柳编产业文化发展的项目申报,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交易会、展销会和招商引资活动,以求提高知名度、打开更大的市场。□本报记者 王晓欣 胡巨成 实习生 李柯青【原标题:固始县马郢村:提着柳篮走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