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鹤壁 >> 走进鹤壁 >> 印象鹤壁 >> 浏览鹤壁

四十五里烧造坡——蜚声中外的鹤壁集古瓷窑遗址

2013/4/1 12:00:34 点击数: 【字体:

四十五里烧造坡——蜚声中外的鹤壁集古瓷窑遗址

  柏灵桥碑刻较完整地记录了当地陶瓷烧造业的渊源及规模。

四十五里烧造坡——蜚声中外的鹤壁集古瓷窑遗址

  
  《柏灵桥重修碑记》记载:“邑西之人,借(制瓷)以养生者,不啻数万家。”自唐至元,羑河两岸窑火燃烧了四五百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这里出土的瓷器虽未必为官方赏识,但深受平民喜爱。   
 
  满坡尽是古瓷片

  “四十五里烧造坡,从西边山下沿着河坡到处都是窑。”得知记者是来寻访古瓷窑遗址的,鹤壁集柏灵桥一带的老伯、妇女,还有刚放暑假的孩子们争相给我们引路,一矿家属楼上一位大妈甚至站在阳台上给我们介绍:“北京来人看,日本还来人看哩……”

  走近羑河,就走进了瓷艺的世界。一河两岸的羊肠小道上,因为没有疯长的野草遮掩,满目所见尽是白色和黑色的瓷片,无论是纯色的还是印花的,弯腰就可拾得一大把。河南岸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陶瓷碎片分层堆积,偶见煤块或木炭模样的小块混杂其间。但是,一行几个人忙活了多半个时辰,还是无缘觅得一组相对完整的瓷器残片。我们和同行的鹤山区委宣传部的同志打趣:没能找到古窑场的成品库,倒是找到了残次品的填埋场。  

  规模、遗存北方独有

  鹤壁集的制瓷业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凡身世?作为民窑,典籍上是很难找到多少关于它的记述的。比较正式的如《汤阴县志》有“邑西北五十里鹤壁为古瓷窑场,今废”的记录,但很不翔实。值得一提的是,直到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鹤壁人李永行牵头重修至今尚存的柏灵桥时立下的碑刻,才算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当地陶瓷烧造业的渊源及规模。

  《柏灵桥重修碑记》说,有名士曰柏灵翁者“其父兄子侄世历显宦,晓风气,识土性,游览斯地,知此下有五色土焉,可以陶。因召是乡人而授以配合之法,时人因其法成夫器,火熟之,发晶莹色。后有巧匠,因而加厉利,斯普焉。邑西之人,借以养生者不啻数万家。”碑文所说的邑,即汤邑,汤阴也。至于五色土,也就是制瓷所需的高岭土、塑性黏土、硬质或半硬质黏土、长石、石英等矿物质。据地矿部门勘测,鹤壁太行山的这类瓷土,储量超过千万吨。

  鹤壁集古瓷窑遗址声名鹊起,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这与考古界至少两位重要人物分不开——一个是毕生致力于古陶瓷研究的故宫博物院已故研究员、中国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先生,一个是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杨宝顺研究员。

  鹤壁集古瓷窑最早见诸当代考古文献,是在1952年陈万里撰写的《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瓷窑报告》里。时隔两年,杨宝顺在汤阴县文化馆和鹤壁集文化站的协助下,对鹤壁集古瓷窑遗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勘察,认定其范围之广、遗物之丰富,为我国北方仅有。他将整理出的考古简报《汤阴县鹤壁古瓷窑遗址》发表在1956年第7期的《文物参考资料》上,立即在学界引起热议,时年六十开外的陈万里立即亲莅鹤壁考察,并写出了著名的《鹤壁集印象》。在这篇文章里,这位著名的古陶瓷专家毫不掩饰自己对鹤壁集古瓷窑的偏爱:“从发现的瓷片看,鹤壁集古瓷器的制作非常复杂而精细,有着朴素的本质,装饰画上具有优美的地方风格。窑场范围之广,远远大于著名的修武当阳峪、禹县窑及安阳的观台古瓷窑场,为河南最重要的古代瓷窑场遗址。”

  窑火燃烧了四五百年

  1963年,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鹤壁集古瓷窑遗址展开首次系统发掘,揭露遗址面积约600平方米,清理残窑及作坊遗迹一处,出土瓷器及工具3700多件。1978年,为配合水利建设,市博物馆又组织发掘遗址面积约250平方米,清理窑基一处,出土器物7000余件。尽管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面积仅占整个遗址面积的1%。,但还是为鹤壁集古瓷窑的兴废勾勒出了清晰的脉络。

  “民聚其地,耕且陶焉。”每一窑瓷器的原料都取自自然环境,每一窑瓷器的烧造又都脱离不了其社会条件。从已公开的考古报告看,鹤壁集制瓷业始于动荡的晚唐时期,经过晚唐、五代的艰难发展,到北宋时期窑火渐烧渐旺,特别是随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采煤业在鹤壁集地区的出现,从北宋后期到金代,这里的制瓷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都达到了鼎盛。元政权确立以后,随着暴政、饥荒以及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最终将熊熊窑火熄灭。

  自唐至元,羑河两岸窑火燃烧了四五个世纪,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这里出土的瓷器品种以唐白瓷、黑瓷、黄瓷,宋白瓷、黑瓷、褐瓷、黄瓷、三彩陶器和元钧瓷为主,瓷器由最初单一的碗、盘、盆发展到壶、灯、炉、瓶、枕等,又由实用器具到俑、娱乐用具、玩具和饰品等。装饰技法也庞杂繁多,除常见的白地黑花外,更有白釉酱花、白釉刺花、白釉剔花、白釉红绿彩绘、白釉褐斑、钧釉等十几个门类,令同时期其他窑系难以望其项背。装饰题材以常见的花草、飞禽、人物、民居等为主,风格朴素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地方风格突出,虽未必为官方赏识,但深受平民喜爱。   

  陶瓷文化薪火相传

  作为中国古代民间瓷苑的璀璨明珠,鹤壁集古瓷窑遗址早在1963年即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博物馆的全部藏品中,鹤壁集古瓷窑出土的文物超过了半数。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不断有日本、韩国、新加坡、英国、比利时等国的专家学者来鹤考察古瓷窑遗址及出土的文物。出土的瓷器精品1973年还到***展出,一时引起轰动。

  近年来,我市围绕鹤壁集古瓷窑文化遗产保护、发掘、开发、利用的脚步一直不曾停下。市文物工作队正组织力量加紧对古瓷窑考古成果进行深入总结、整理,有关论著不日即可脱稿。鹤山区政府也将鹤壁集古瓷窑的古瓷仿制品研发、生产和展览,以及陶吧建设、鹤壁集古瓷窑博物馆筹建等,列入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推介,力图让悠久的陶瓷文明在古老的羑河之滨大放异彩。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车国胜拍摄)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淇滨晚报(2007-7-1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