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午,在淇滨区钜桥镇盘石头新村,记者见到了烈士孙保平的弟弟张白山。
张白山说,哥哥孙保平原来葬在淇滨区大河涧乡将军墓村,盘石头村整体搬迁时,他把哥哥迁葬到了附近的山上。这些年,他每年都会为哥哥扫墓。
“我哥要能活到现在,今年该有88岁了。等哥哥的墓迁到烈士陵园,我会常去和哥哥说说话。”张白山说。
年轻的民兵队长
看着门前刚发出新芽的柳树,张白山陷入对哥哥孙保平的追忆中……
“我和哥哥同母异父,从小我就崇拜他。他牺牲那年才22岁,我12岁。我哥是个英雄!”张白山告诉记者。
孙保平的籍贯是淇滨区大河涧乡,1925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父亲孙双喜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1931年死于战乱。为寻活路,母亲带着7岁的孙保平改嫁到盘石头村。继父张志学为人忠厚老实,对孙保平视如己出。几年以后,母亲相继生下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1943年,张志学病故,作为家里的老大,孙保平很早就担起了家里的重担。
1943年5月,18岁的孙保平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党八路军,同年秋天当上了武装民兵。不久,智勇双全的孙保平当选盘石头村民兵队长、武委会主任和民兵联防队长。次年4月,孙保平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孙保平开始了和土匪、还乡团作战的战斗生涯。
带领30多个民兵击败扈全禄两个营
1945年7月,孙保平被任命为汤阴县一区(现鹿楼乡)武委会主任。当时,土匪扈全禄盘踞在庞村一带,欺压百姓,为害一方。孙保平率领30多个武装民兵,与扈全禄斗智斗勇。
一天夜里,扈全禄集结一个营的兵力包围了孙保平的宿营地。在敌强我弱的危急关头,孙保平带领7个民兵,沉着应战,不但毫发未伤,还毙敌数人,俘敌1人。
扈全禄恼羞成怒,再次集结了两个营的兵力,趁夜偷袭。这次,提前得到情报的孙保平带领30多个民兵,把敌人打得狼狈逃窜。扈全禄事后大骂手下:“两个营打不过30多个土枪土炮的民兵,真没用!”
他率领的“皮袄队”成为敌人的“眼中钉”
孙保平的小名叫“猛子”,在当年的土匪和还乡团眼里,“猛子”这个名字代表着神出鬼没的“皮袄队”,是他们的“眼中钉”。
原来,当时的老百姓家里都很穷,做不起棉袄棉衣,便找来几张破旧的羊皮,缝补到一起,做成宽大的皮袄,白天穿上御寒,晚上脱下来当被子盖。孙保平带领的那一队民兵,每人都穿一件羊皮袄,被当地的群众称为“皮袄队”。
1946年开始,孙保平带着他的“皮袄队”不断地偷袭敌人,散发宣传品,袭击派粮、催粮的敌人,这些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敌人曾用大部队偷袭过“皮袄队”,但没能损伤“皮袄队”分毫,也曾想“擒贼先擒王”,偷袭暗杀孙保平,但都被机智勇敢的孙保平逃脱了。
负伤后偷偷离开医院回战场
1947年8月,汤阴县独立支队成立,主要对付地主还乡团,孙保平被任命为队长。
在一次战斗中,孙保平的耳朵被子弹打伤。支队政委见孙保平血流不止,命令他住院治疗。
医生检查后告诉孙保平,必须住院治疗,不然可能导致耳聋。
孙保平在医院住了两天后,就和战友张扎根一起偷偷跑回了支队。
后来,有人埋怨张扎根不阻拦孙保平,张扎根委屈地说:“猛子光想消灭敌人,一说打仗就高兴,他咋会老老实实住院?”
为掩护战友撤退壮烈牺牲
为了消灭孙保平独立支队,1947年12月的一天黎明,还乡团和会道门勾结国民党军队,集结了上千人马,向驻扎在汤阴县城西南大光村的独立支队发起偷袭。这次偷袭,敌人事先得到了独立支队驻扎在大光村的情报,同时从三个方向向大光村发起攻击。
哨兵发现敌人的踪迹后,向孙保平报告了这一紧急情况。
面对数量众多且进行过周密部署的敌人,孙保平立即决定带领一个中队抢占大光村东面的铁路桥,阻止敌人的进攻,为支队向西部山区转移争取时间。
孙保平抱起一挺机关枪,带领30多个战友迅速占领了铁路桥。利用有利地形,孙保平和战友们阻止了敌人的进攻。
战斗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后,村里独立支队的其他同志已全部撤走。
这时,孙保平命令阵地上的所有战友撤退,他一个人留下来断后。
战友杨顺泰劝他一起走,孙保平说:“一起撤,那谁也撤不走,谁也活不成!快撤,这是命令!”
这是他留给战友的最后一句话……
孙保平的遗体下葬时,盘石头村几百户人家都参加了他的葬礼。
几天后,汤阴县委和县政府在驻地鹤壁集召开了孙保平的追悼会。几千人在追悼会上泣不成声,悼念英烈孙保平…… (淇河晨报记者 杨阳/文 张志嵩/图)【原标题:英勇机智战匪顽——孙保平和他率领的“皮袄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