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鹤壁 >> 传统文艺 >> 文艺与品牌 >> 浏览鹤壁

传承人对未来充满信心:落腔不会没落

2013/11/6 16:31:45 点击数: 【字体:

传承人对未来充满信心:落腔不会没落
8月23日,王夏勋(前排右一)等人在排演《樊梨花征西》选段

 
    本来默默无闻的乡村小戏,却因淇县西岗镇三角屯村苏万清、裴希合、王夏勋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落腔的代表性传承人而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8月23日,记者走进三角屯村,采访落腔传承情况。

  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成

  关于落腔的起源已无文字可考。一般认为它是由民间曲艺莲花落”衍变而成,通常是七言句的顺口溜,发展到元代成为一种唱调,清代则演化成一丑一旦登场演唱故事的形式。从清嘉庆末年开始,落腔由写景或叙事逐渐衍变为登台演唱故事的戏曲。

  落腔因尾音徐徐下滑而得名。当时,落腔在安阳、新乡汲县(现卫辉市)等地广为流传。

  上世纪40年代末,落腔传入淇县,郝街村、西岗村、三角屯村、仙谈岗村、郭湾村都有落腔戏班。“现在除三角屯村有落腔剧团外,其余的落腔班均已消失。”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大保遗憾地说。

  村民凭热情成立剧团

  8月23日上午,三角屯村张培礼家的院子里热闹极了,村落腔剧团在这里排演。团长耿桂堂告诉记者,三角屯村落腔剧团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拉练演出。

  记者赶到时,正碰上68岁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夏勋和另一名演员在排演《樊梨花征西》选段,两位演员虽然都已超过60岁,但腰功、腿功依然有板有眼,身形俊逸有力。

  “落腔在俺村扎根儿,还是1947年的事儿。村里请几位师傅来村里教几出板凳戏,一来可以过过戏瘾,二来可以打发日子。第一批请来的三位师傅都是汲县下马营村的。”村民张本然回忆。

  起初,村民们学的是小戏,农闲时大家凑在一起自娱自乐。到了1962年,村里又从浚县请来蔡新民老师教村民们唱大戏。也就是从那时起,村里的戏班成了活跃在三角屯一带的名戏班。

  “因为没钱,戏班请来烧窑师傅,全体演员齐上阵去烧砖,用卖砖的钱买了戏装。”今年52岁的皮俊青回忆。

  到了1964年、1965年,三角屯落腔剧团到了鼎盛时期,淇县、汲县等周边农村都演遍了,最多时一天要演3场。

  有了政府支持 落腔不会没落

  随着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三角屯村落腔剧团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但让人欣慰的是,落腔自1947在他们村生根以来,一直没中断过排演。

  最让老一辈艺人着急的是落腔的曲谱问题。落腔在三角屯村演出的60多年间,一直没有曲谱,主要靠师傅口传身授。随着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用在学戏上的时间就变得越来越少,多数情况下只能看着剧本自己摸索唱腔,造成落腔在他们村年轻演员口里越来越不纯正。

  另外是资金问题。虽然近几年剧团外出表演开始收费,但一场演出也就500元左右。2008年,落腔被我省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本然、王夏勋对落腔在他们村的传承充满了期望:“有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落腔艺术一定能顽强地传承下去!”

  “省里、市里非常重视落腔的发展,我们淇县也正积极准备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大保说。(记者王利英 见习记者张婷媛文/图)【原标题:传承人对未来充满信心:落腔不会没落】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人民网 2013年08月29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