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鹤壁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鹤壁

从吕剧的成熟浅析戏曲与民俗的关系

2013/4/27 17:16:20 点击数: 【字体:


    谋生琴书至吕剧--从吕剧的成熟浅析戏曲与民俗的关系

    纲要:本文主要从吕剧的起源,名称的由来,以及其健康发展,登上大雅之堂,还有结合吕剧的具体曲目《补天》,来浅析戏曲源于民俗,是民俗的演变和发展,是民俗的更高级,戏曲在民俗的不断推化下,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民俗是生活的更高级,也就是生活中的艺术,戏曲是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故我认为戏曲是民俗的更高级。

    生活,为了生活,为了谋生,就有了山东琴书的原型,也就有了更高级吕剧的演变和发展。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吕剧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山东琴书最早产生于鲁西南一带,后演变为南路、北路、东路3个流派。清光绪六年(1880年),山东琴书传入广饶北部。当时,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县北部和利津县东部尚无防洪大堤,任黄河漫流入海,每至汛期,黄水漫溢,穷苦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为多求施舍,许多灾民行乞时演唱民间小曲,民间艺人逐渐增多。山东琴书传入后,民间艺人争相学唱,以此作为谋生手段。随着发展山东的琴书分出清末流行于黄河下游的北路琴书,经广饶县琴书艺人时殿元(1863~1948)和谭秉伦、崔兴乐等,把《王小赶脚》改为化装演唱,形成了化装扬琴。因开始化装演《王小赶脚》用过驴形道具,曾被称为"驴戏";在临邑、济阳一带称为"迷戏",在胶东叫"蹦蹦戏",1950年定名为吕剧.解放后,人民逐渐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奔小康,生后越来越好,吕剧也在健康的快速发展,它很快成为雅俗共赏,引人入胜的山东主要地方戏曲之一。

    鲜明的地方生活特色,民俗的融入,从而使吕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熠熠生辉。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既是"戏曲"又是"曲艺".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吕剧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润腔时常用写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方法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吕剧名称的由来,也流传了些许民间民俗的小故事,更说明了,戏曲源于民俗,是民俗的更高级。吕剧的由来,大体有三种说法,一是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镇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过《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二是据广饶的老艺人回忆说,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也有的说,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三是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我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遂定名为吕戏(现在称吕剧)。我认为,最质朴的说法,吕剧属于乡村艺术,演农家事,唱农家情。不论哪种说法都在给我们讲述,戏曲和民俗那割不断,理还乱的美妙关系。

    从最初的求生,经过生活的洗练,民俗成戏曲,登上大雅之堂。新中国的成立,使吕剧发源地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吕剧再也不是民间艺人求生乞讨的方式和手段,而作为一种真正的舞台表演艺术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及广大群众的热爱。以吕剧创始人时殿元的家乡时家村为中心的谭家、牛庄、陈官、斜里、斗柯、花官、大小宋等村镇纷纷成立了业余吕剧团。每逢春节和丰收之后,这些业余的吕剧团都以演唱吕剧相庆贺,此俗延至今日而不衰。1956年成立了广饶县第一个属民办公助的专业吕剧团。1959年12月成立了广饶县吕剧团,该团成立后曾多次赴淄博、济南、河北等省市演出,为吕剧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79年在原垦利县文艺宣传队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垦利县吕剧团。1986年演出的小吕剧《考丈人》曾被山东电视台拍成艺术片在全省播放,并在全国电视艺术片评奖活动中获三等奖.1988年,利津县京剧团也根据群众的要求改为利津县吕剧团。

    戏曲源于民俗文化、民俗活动,但在其与民俗文化、活动的漫长交融、分裂、撞击中,一方面其独立的形态品格逐渐形成,一方面民俗活动、民俗事项中的情感、精神和思想性逐渐"分工"转移过来,戏曲成为民俗活动、庙会活动的核心内容,成为"每赛会必须演戏"的法则。民俗活动是一个杂烩,精神的、物质的、生活的、信仰的、节日的、艺术的等等,都大而统之地融合在一起,以节日庙会等形式保存发展,戏曲艺术形态的发展和独立文体品格的建立,是民俗活动、民俗事项中比较庞杂的内容中有更为清晰的一种归类,戏曲情感的传达使它的精神性、思想性(包括宗教信仰)在民俗活动中有更多的移驻和侵蚀,成为精神、思想集中的一个库所和集散场,渐次地戏曲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和精神意蕴上升为民俗文化的精神层面,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俗文化、民俗活动的思想灵魂,所以戏曲演出成为民俗文化必然的和最为重要的构成。这样我们也可以理解何以这种民间的演出观众总是"如醉如痴"、"举国若狂",甚至有"万余人齐声呐喊"(1)的壮观场景,民间轰轰烈烈的演出,演出及祭仪所赋予的功能和意义,使得演出所具有的这种思想性和精神性成为整个民俗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是民俗文化、民俗活动的精神所在,所以戏曲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还不是停留在一种简单的戏曲蕴育于民俗文化、民俗活动并随之彼此关系愈来愈远的消解,而是在彼此的运动、磨合中愈益密切并提升其思想精神的过程,因为戏曲、因为戏曲的情感,使得民俗文化、民俗活动格外的生动、热闹,把民间的精神与物质、情感与生活、历史与现实、欲望与道德等等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使民俗节庆、民俗活动成为民众情感的、思想的、集体精神的体现和承载。

    我还想通过吕剧的具体曲目,来进一步阐释戏曲与民俗互为连理的美妙关系,《补天》讲述的是建国初期,为固土守边,二十万时代青年奔赴新疆建设兵团,开发西部边疆,但是他们的婚姻却成了大问题。为此,国家紧急征调两万女兵入疆。于是八千山东姑娘踏上了西去的征途。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使这批从碧海蓝天下走来的山东姑娘所怀抱的梦想与现实发生了错位。《补天》以史诗剧的手法生动记述了发生在特定时空和特定环境下的一段真实历史故事。该剧表现了献身祖国边疆的青年们不屈的牺牲精神,弘扬了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谐之美。

    戏曲源于民俗,是民俗的更高级,吕剧从最初的人们谋生的手段,逐渐演变成琴书,琴书又逐渐演变成,今天雅俗共赏的吕剧。吕剧如此,戏曲亦然,戏曲与民俗交融,排斥,吸收,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参考文献1.张岱《陶庵梦忆》卷六【原标题:从吕剧的成熟浅析戏曲与民俗的关系】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戏剧网 2011-04-25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论周玉珍唱腔艺术优美创造与传播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