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国家文物局颁布《文物拍卖管理办法》,首次明确提出“在中国境内,被盗窃、盗掘、走私的文物或者明确属于历史上被非法掠夺的中国文物”不得拍卖。而在一天之后,国家文物局给日本横滨国家拍卖株式会社发去一份公函,认定该公司原定10月底在东京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中的六件拍品是从中国非法劫掠的文物,横滨这家拍卖行随后对相关拍卖品予以了撤拍处理。
这两个前后发生的事件,被视作中国政府对于历史上被列强掠夺文物和近年来国内猖獗盗墓、走私文物的态度日趋坚决而鲜明。有人认为,高古收藏或许将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政策风险;但也有不少人质疑该禁令的执行难度。而且,只是不准拍卖,是否真的有助于遏制盗墓以及追讨被掠夺的文物呢?
鲜明态度:
拿证据确凿的非法流失文物“下刀”
《文物拍卖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16年10月20日正式开始实施。它是对2003年7月14日颁布的《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及相关文件的全面修订。《办法》首次明确提出“被盗窃、盗掘、走私的文物或者明确属于历史上被非法掠夺的中国文物”不得拍卖。
虽然《办法》所能约束的仅限于中国境内的拍卖活动,但就在《办法》颁布的第二天,国家文物局向横滨国际拍卖株式会社传真了《关于停止拍卖中国流失文物的函》,认为该社将于10月29日至31日在日本东京举办“横滨国际2016秋季五周年拍卖会”中的第734号唐代天王敦煌壁画、第735号唐代木质彩绘佛像人物故事壁画(三件)一组、第736号唐代木质彩绘佛像人物故事壁画(七件)一组、第737号唐代木质彩绘佛像人物故事壁画、第738号唐代释迦牟尼敦煌壁画、739号延昌——唐代国华佛典等手写唐经,为当年大谷广瑞从中国非法劫掠的文物。希望横滨国际遵守相关国际公约精神,尊重中国人民的感情,停止拍卖上述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
据了解,1876年出生的大谷广瑞是日本佛教真宗派西本愿寺第22代法主,在日本曾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但作为一个随侵华日军一起踏上中国土地的掠夺者,他给中国文物古迹造成的破坏之大恐怕也无人能及。他曾先后组织过3支探险队,在中国掠夺走了数以十万计的珍贵文物,其中占比重最大的当数汉籍图书与碑拓。据说这些图书中仅孤本、珍本就多达数千册。
在网络十分活跃、拥有众多粉丝的文博专家“螺旋真理”向记者透露,此次叫停横滨国际敦煌文物拍卖的理由,是国际公约而不是拍卖管理办法。“横滨国际拍卖株式会社的总经理张树墩是华裔,且出生地是北京,公司的主要拍卖对象是中国古董,所以文件中还写上了‘感情因素’;这次拍卖一共上拍两千余件,其中敦煌写经和壁画是这批拍品中最证据确凿的属于非法流失的文物。敦煌流失文物一直是舆论的热点话题,文物局拿这批拍品‘下刀’,我觉得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事实上,这方面的工作我国相关部门一直在做。比如过去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的兽首,也曾经进行过抗议和交涉。只不过有时候起作用,有时候人家不理你。而这次我们提出来,横滨国际接受了。这并不是新《办法》的作用,只能说是‘赶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起草人之一、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凤海表示。
“即便发生的时间是一种巧合,但这两个事件,可以同时视作中国的有关政府部门作出了一种新的表态:那就是对于历史上被列强掠夺文物和近年来国内猖獗盗墓、走私文物出境绝不姑息的坚决态度。”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法律咨询与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季涛表示。
看法迥异:
是白纸黑字的“落实”还是无法执行的“空话”?
王凤海告诉记者,这次的新《办法》,总体来看是一个“向宽松方向”走的规定。比如,不再规定文物拍卖经营资质分类管理,不再区分第一、二、三类文物拍卖经营范围,文物拍卖企业可以全门类拍卖文物;再比如对于网络拍卖的规定也趋于放开;曾经由国家统一管理的文物拍卖也下发到了省一级的文物管理部门等等。但对于什么文物不许拍,却是史无前例的态度鲜明且严格:被盗窃、盗掘、走私的文物或者明确属于历史上被非法掠夺的中国文物禁止拍卖,被白纸黑字地落实在《办法》当中,“不再像过去那般遮遮掩掩。”
而高古文物的流通,在未来或许会面对更多的“资格审核”,也因此风险越来越大。“今后藏家在买高古文物的时候,可能至少得搞明白它是不是一个清白的东西。当然,也不是说高古的东西一律就是违法。瀚海拍红山文化,就经过当地文物部门许可。据我所知,出土文物有一部分是可以进入市场的,但必须经过当地文物部门的鉴定和审核。”王凤海说。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政策意义不大,很容易流于无法落实的“空话”。“真要严格执行,那高古玉、青铜器、唐三彩全都不能拍。但实际情况呢?某大拍卖公司在香港拍青铜器拍得风生水起,都是出土文物,有哪个部门去管了?内地现在宫廷概念这么火,一个‘宫廷专场’3000多件文物全是从宫里出来的。难道我们要求它们一件一件讲清楚来历:怎么跑你家里去的?祖上是宫里的人吗?是从哪个渠道获得的?有证据吗?讲不清楚就都不让拍了?那拍卖公司真的没法做生意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文博专家表示。
而即便能严格落实,在一些人看来也并不一定是好事。“现在境内盗墓猖獗,文物出土到出境最快只用三天。那群人别的不认,只认钱。哪儿有市场东西就出现在哪儿,现在倒好,一纸公文把全部地下交易逼到境外,十几吨重的石椁都能运出去,还有什么出不去?”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文博工作者表示。
后续问题:
追索回来的文物寥寥无几
“非法劫掠”是个模糊界限
文物一旦流散于海外,指望每一次都可以像这次对横滨国际拍卖一样成功叫停,是极不现实的。
季涛向记者透露,计划参与这些拍卖品竞买的有许多是中国大陆去的收藏家。因为撤拍,他们白跑一趟,因而颇有怨言。“如果六件文物被这些中国藏家买到并被带回国内收藏,不也是文物回流的好事?但撤拍让大家都买不成了。未来,这六件东西或许会经由私下洽购的方式交易,而它究竟会流落何方,我们将不再知晓。中国内地藏家看到文物局的严厉态度,相信也不会参与私下洽购。除非国家能够将它们追讨回来,否则,这六件文物短时期内恐难以再见天日。”
“螺旋真理”告诉记者,流失文物的处理一直以来是现持有方和流失方的重要矛盾,一旦成为话题则有多种解决方案,譬如属于强对抗性措施的国际诉讼,或者是意在解决问题的国家之间的会商共识。文物局选择叫停发文其实属于避免流失文物的现实所有权转移,一方面通过背景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文物局具备切实有效的影响手段,一方面假定这批文物落到公共机构譬如博物馆手里,日后返还的成本会大大增加。所以这一行为能够显示中国政府、国家文物局对流失文物的关切和努力,在具体个案和方法的选择上也比较妥当。对于非法流失文物,国家文物局的态度一直是走政府间的对话追求返还,而不是直接购买,如果收藏者合法持有重要文物且在中国拍卖,国家文物局则会行使优先购买权;对非法文物的直接购买多是个人、民间组织的选择,所以不能以此断言“关闭了通过买卖的方式令海外流散文物回流的途径”。但实际情况是,不采用经济手段而能追索成功的回流文物寥寥无几。看看首博海外回流珍品展就知道,几百件的回流文物,全是苏富比和佳士得的封面。
一位研究圆明园的文博专家表示:“对横滨国际敦煌文物拍卖的阻断,只能算是个偶发事件。这事儿你根本阻止不过来,因为数量太多。就说已经拉开序幕的本年度的秋拍,境外的苏富比、佳士得、邦瀚斯,再加上境内排名前三的拍卖行, 上拍的圆明园文物就十几件,且不乏精品。没有媒体爆料,大家都装不知道而已。因为历史原因,很多流散海外的文物,虽然属于被非法掠夺,但它们如今的拥有者很多都是从正规渠道获得该文物的善意取得者。而且因为历史久远,很多非法掠夺文物的来历已经说不清楚。就比如英国伦敦苏富比刚刚以198.5万元英镑拍出的那把乾隆皇帝的御用猎枪为例,有人怀疑是英法联军或八国联军抢走的。但你要知道,当年乾隆皇帝还曾经赏赐过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使臣马嘎尔尼几十箱文物呢,这猎枪会不会是其中之一?时间这么久,说不清楚了,又怎么阻止人家拍卖?”
“非法劫掠是一个界限比较模糊的概念。盗墓和切割古代壁画很容易被理解为非法劫掠。而花钱买的,比如从敦煌私匿经卷的王道士手里买走佛经算不算非法劫掠?清末民初在北京琉璃厂买走文物算合法吗?内地拍卖企业也面临这样的问题,随着价格的不断攀高,近两年从海外,尤其从日本征集来的古代佛经越来越多。依照《文物拍卖管理办法》的规定,鉴别拍卖品是否非法劫掠还是正常交易,卖家是劫掠者后代还是经过交易换手的善意取得者,都需要严格的审查,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和拍卖行的管理者认真对待。”季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