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有效保护,内黄县创新载体,扎实推进非遗保护工程。
一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程。为夯实内黄传统文化根基,保护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内黄县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程,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内黄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办法》等文件,为非遗普查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建立了一支以县文化业务干部为主、乡镇文化专职为基础、社会协查员等为补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地毯式、拉网式排摸和调查,排摸线索基本达到每村50条以上。目前,全县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7680条,调查项目1039个,涵盖14个门类100多个项目,其中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8项、市级17项、县级40项。
二是拓展非遗传承保护平台。开启非遗项目进课堂活动,利用教育载体进行非遗文化传承。今年5月,举办了为期10天的“内黄县中学体育教师梅花拳培训班”,让省级非遗项目梅花拳走进全县中、小学,把强身健体的梅花拳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在提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优秀的地方文化发扬光大。
三是借助新闻媒介载体进行非遗项目展示。2013年4月,内黄县针对大平调、高王庙会(颛顼帝喾陵祭祖节)等影响较大、保护较好的文化遗产,专门邀请中央电视台《非遗中国》栏目组到内黄现场拍摄了《平调一曲归中原》、《高王庙会》两期专题节目,在中国教育频道同期播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好评。
四是推进非遗项目产业化开发。积极推进各类民俗艺术产品的联动开发,增强非遗文化发展后劲。全县农民画、木版年画、麦秆画、根雕、民间艺术表演等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000多人,年生产、开发产品10余万件。内黄舞狮、高跷等优秀民间艺术演出团队在北京、南京等地年演出1000多场。内黄农民画更是享誉海内外,是外交部指定外事礼品。
五是抓好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建设。2012年以来,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先后建起了“内黄落腔传习所”、“内黄县年画艺术馆”、“李观寨罗卷戏演出传习广场”、“内黄农民画基地”等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复排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内黄落腔传统剧目《借髢髢》、《吕蒙正赶斋》,内黄罗卷戏传统剧目《火烧赵家楼》、《杨景征南》、《宾州》等优秀剧目8本,传习新人20余人。个人开办的“内黄县年画艺术馆”收藏展示池家年画、李新张木版年画等展品600余副,年制作销售木版年画20000余幅,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动力支撑,有力推动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原标题:内黄县创新非遗保护载体,推进非遗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