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江源是近年书坛出现的一位活跃的青年书家。他的书龄不过十年,但其作品却能多次入选全国重要书法展览,并在各种书法赛事中频频获奖,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当然,他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个人的天资以及勤奋学习分不开,与其处在当今书法艺术繁荣的大环境分不开,但这大环境并非上苍独赐与他,勤奋学习者又何止百千,而成功者却寥寥,所以在探讨江源成功的原因时,就必须研究他的学习方法和创作道路。
一般说来,学习宜从楷书入手,先精一种,再博诸多,久而久之,便可卓然成家,许多老一代书法家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但江源并没有认真去埋头几年“颜、柳、欧、赵”,而一入手便是隶书,并且用功最多的不是汉碑而是汉简;继而很快迷恋于古文字书法创作,用功最多的不是金文名器,而是楚简帛书。看来江源正得益于这种异于传统式的单纯功力修炼。直接贴近创作的学书之路。正如他的好朋友马啸说的:“……董江源在书法上的长进,有赖于他的单纯,否则,如果是一个原先就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装了一脑子的经验丰富者,断不可能有今天的收获。”
分析起来,江源书法创作有三个特点:曰古,曰奇,曰新。所谓的古,是一种纯古,得纯古之形,才能具醇古之意。他的书法创作之本不是历代流传的那些名碑重帖,而是新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不是名公大儒的手泽,而是名不见经传的书手遗墨。他直接使用最纯古的创作素材,这素材,没有经过金石文字制作性的“异化”,没有经过唐宋楷则的“异化”,也没有受明清书家个性化创作影响而“异化”,而是原汁原味的参照古人的手写体,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用笔使转映带,体会笔势往复的节奏,所以江源的创作能得“笔下无夹杂”之妙。所谓的奇,是以一种不平常的形态而生出新颖感,从而使作品在审美上产生对视觉的冲击力,因他所取的素材是人们过去见不到的简牍帛书,他的书法创作是建立在考古新发现和古文字学家对新发现古文字整理考释的成果之上的。他之所本是古人自由的手写体,汉简帛书自然率意又具平直舒和之美,楚简帛书天真浪漫,又奇丽诡异,变化无端中有着统一之美,这一切都使看惯了钟鼎铭文、秦汉石刻以及“颜、柳、欧、赵”的人们有一种新奇的美感。其三是新,其创作形式之新、笔墨趣味之新与文字之醇古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从古与新两端构成江源书法创作审美的支撑点。把古简帛书上粟米大小的字放大开来,把竹木简牍书的原型用长锋笔在生宣纸上再造,把这些用心查找、搜集连辍古文字而成的诗文,用全新的章法构图表现于书法创作中,把这些古人于掌上近观的文字,通过创作者的种种手段,使之适应于高大展厅作壁上观的审美环境,适应在众多作品对比之中展示自己,这一切,都在江源的匠心独运之中。【原标题:浅谈董江源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