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2-1· 一字一印总关情——小记书法篆刻家傅伟华
- 2016-6-7· 《金石花开》——记书法篆刻家傅伟华
- 2016-5-12· 傅伟华先生受邀参加第十九届亚洲象棋锦标赛暨第二届亚洲象棋嘉年华启动仪式
- 2016-2-1· 傅伟华先生荣获“2015年度河南优秀爱心人士”荣誉称号
- 2016-2-1· 傅伟华先生受邀参加“走进蓝天 公益同行——七彩书法课堂”
- 2015-11-6· 傅伟华先生受聘为中州大学书画研究院秘书长
- 2015-3-23· 傅伟华先生参加“携手社会服务 起航合作之旅”座谈会
[2015/6/29 10:24:51|by:fuweihua] 天气:
金文,是指书写或刻铸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字演化密切相连,在一段时间内与甲骨文是共生的状态,直至西周大一统王朝推行“礼乐”文化后,作为其代表的青铜器被大量铸造,随即,金文的地位发生改变并迅速走向成熟。 如果说青铜时代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第一道曙光,那么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时间里,金文的书写和铸刻为中华文化的发展留下了不容忽视的浓厚一笔。1925年,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容庚先生根据《说文解字》的顺序把商周铜器铭文中的字编著成字典《金文编》,从此,金文成为一种书体名称。 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有的特征,金文也不例外。从书写形式上来看,金文不仅仅具备类似甲骨文的象形特征,而且具有很强的符号性,而恰恰就是因为这微妙的变化使其成为甲骨文之后小篆之前最主要的书写形式。 由活泼到工整,由粗放到严谨,由厚重到瑰丽,由率性到理性,由随意到装饰,金文的书写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依然保持着庄严、肃穆、拙厚的风格基调。更极为难得的是,金属熔铸产生的凝练感和后人捶拓产生的意外效果使金文作品具有一种无法企及的韵味。 说起我和金文书法的结缘,那要追溯到1996年。一次偶然从朋友处见到一本金文《毛公鼎》字帖。字帖结构匀称、结体方长、有条不紊。遒劲稳健的线条深深吸引了我,如获至宝般借回家临摹,后来又特意购回《金文大字典》去参悟和感受。于是,每天读帖、临帖成为我的必修课。 多年研习让我渐渐发现金文在笔画上表现出强烈的曲线特征,这与甲骨文有明显的区别。其根源在于,甲骨文被刻在坚硬的兽骨或者龟甲上,书写者在刻画的时候,并不方便制作曲线的刻画,特别是转角和圆角的操作,因此,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角度大;而金文尽管其制作过程无法还原,但其成于青铜浇铸之前的土坯上,书写质地远远较甲骨软,其表现出笔画较粗、曲线笔画较多、转角圆润等特征。然而,对书法精益求精的我仍然求贤若渴,希望再有精进。 这种桎梏直到2009年结识了书法教育家王建国老师终于得到打破。在否定自我的同时得其笔法,从“写实”到“写意”的巨大转变中,使自己在书写金文方面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创作时,所有字均选自《金文艺用大字典》和《中国篆刻大字典》,力求文字精确的同时,再根据自己的所观、所学、所悟,秉承“物象构思、相背相向”的原则进行调整,使其结体内收外放、百态争艳。通过浓、淡、干、枯的墨色变化使其更具观赏性,既不失古人神韵,又具备时代特色。 2013年金文作品连入四次国展让我苦尽甘来。在收获硕果的喜悦下,我更加理性而坚定的明白继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做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们必须尊重并传承古典范本中的技法形态和审美风格等,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有发展、有创新,方能顺利的完成由临摹到创作的转换。 |
阅读次数(2627) | 回复数(1) |
1 | |
(xsjyBldb 发表于:2024/3/28 17:51:33) 主页|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