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孔子与楚——神往之地,数度碰壁”系列之一]一入楚境叶公问政
公元前493年,卫灵公去世,太子蒯聩在晋国支持下,要返回卫国,和他的儿子卫出公争立。眼看天下大乱,孔子避祸南下,开始寻找新主顾。
孔子南下,主要目的是去楚国。孔子为何奔楚?
因为楚国是南方超级大国,除江汉地区外,还控制着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的大片土地。孔子对楚国历史很熟悉,对楚人的行为很赞赏,对楚国十分向往。
孔子曾两次盛赞楚庄王。楚国有一保护国叫陈国,陈国大夫夏征舒射杀了国君陈灵公。楚庄王便去讨伐,并声明:只杀有弑君之罪的夏征舒,别无他求,陈人毋庸惊扰。为了争取近邻齐国中立,楚庄王派大夫申叔时到齐国去游说。楚师未经剧烈战斗就攻进陈都,捕杀夏征舒。楚庄王宣布:陈国已灭,改为陈县。这时,大家都向楚庄王道贺。只有申叔时不贺。申叔时说:“你伐陈时只宣布要惩罚夏征舒,怎么把别人的国家也灭了呢?”庄王听后说:“你讲得对。”于是收回成命,派人把逃到晋国的陈国公子午接回陈国继承王位。
还有一次,晋人伐楚,楚人退避三舍,晋人攻击依然。楚庄王自责:“先王时晋国不攻打楚国,到了我执政时,晋人却常来攻打,这都是寡人之罪!如果反击,将帅必遭羞辱。”大夫忙说:“先王时,晋人不攻打楚国,但到了臣担任大夫时,晋国却来攻打我们,这更是臣之罪,请允许臣反击吧。”晋国人得知,有点胆寒,认为国君臣下都检讨自责,可见上下同心,由此看来,楚国难败,晋人只好连夜退兵。孔子研究了这段历史后,评论国君与臣下都谦卑有礼,楚庄王凭借一句话使晋人退兵,社稷得安宁,这才是一代雄主的表现。
除了楚国的前代先贤,更吸引孔子的,是他正经历的楚昭王时代,楚昭王很符合他的“仁政”主张,所以他决定去楚国见昭王,以使楚国成为他实施仁政的“试点”国家。
孔子离开卫国南下,经曹国到宋国,再向西抵郑国,再向南到陈国、蔡国。楚曾先后灭陈、蔡,亦曾先后复封陈、蔡。陈、蔡虽复国,但都是楚的傀儡,仍属楚国势力范围。孔子居陈,事陈公,一住三年,也曾居于蔡,这都是过渡,他的真正目标是奔楚。孔子“自陈迁蔡”、“自蔡如叶”,经上蔡抵楚国叶县见叶公。叶县是楚国镇守北方的军事重镇,叶公是楚国重臣。孔子见叶公,是试图在楚国求进。
孔子如此向往楚国,他抵达楚国后,都发生了哪些事情?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吗?
开门便见“论政殿”
据司马迁《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两去楚国。第一次是孔子60岁时,他“自陈迁蔡”又“自蔡如叶”,到楚国叶邑(今平顶山叶县)去见叶公,叶公问政,之后孔子返蔡。第二次是孔子63岁时,吴伐陈,楚来救,陈国大乱,孔子一行被困在“陈蔡之间,绝粮七天”,被楚昭王派兵解救,迎接到楚国,楚王欲重用孔子,终于不成。64岁孔子返卫。
中国孔子基金会原会长、著名学者匡亚明先生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孔子只在63岁时去过楚国。陈国大乱时,孔子离陈过蔡去负函(今河南信阳,叶公驻此),被困七天,后被楚解救,到了负函见叶公,叶公问政,之后,楚王欲重用孔子,终于不成,之后返卫。
本系列结合两地(叶县、负函)遗存,两说兼存。
2009年4月1日,记者抵达叶县,与叶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董建立先生一起,遍访叶公陵园及叶公问政于孔子处等多处遗存。
叶公陵园坐落在叶县旧县乡旧北村西北约1.5公里处,占地12亩,现为省保。
叶公陵园内第一进殿,是论政殿。殿内所塑,是叶公问政于孔子的形象。叶公正面向人,手捻胡须做沉吟状,孔子在他右边侧身而坐,左手平放于膝,右手舞动,正侃侃而谈。
叶公问政于孔子,原本是其政治生涯中一件寻常事。但过了千年,却变成叶公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举动,以至于陵园开门便见此一幕,这个场景耐人寻味。
论政殿后,新建的陵恩殿是祭叶公的大殿,殿后,便是陵园核心——叶公沈诸梁墓冢。墓冢呈圆形,周围用石砖围砌,墓高3米,直径约50米,正前方高约4米的墓碑上刻“叶姓始祖叶公沈(讳)诸梁之墓”字样,四周有苍松翠柏环掩。
据《叶县志》记载,旧县乡北门外曾有叶公祠,祠内有坊名“叶公问政处”,后祠坊皆废。
自叶公陵园向东南行1公里,我们抵达刘秀庙,庙甚荒寒,两棵千年银杏树下,一地怒放的油菜花丛中,残碑碎碣凌乱叠放,我们扒了一阵子,发现一通民国时期所刻立的“问政门”石碑。“这通石碑原来立于叶邑故城旧北村十字街东20米路南,当时被居民拿来做了下水道盖板,后来我们就放到刘秀庙内。”董先生讲。
当年叶公为何要向孔子问政呢?他都问了些什么?
对症下药“近悦远来”
叶公原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贵族。叶公理政,事事公开,慎刑罚,薄赋税,被民众称颂。孔子觉得应将叶公树立为“仁政”榜样,他便来到叶邑。
有专家认为,孔子是被叶公邀请而来的。春秋晚期,中原文化向楚地传播速度加快,叶公本就对中原文化向往,加上他在原本是诸夏版图的叶地为官三十年,对中原文化有更深切的体验,邀请孔子前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孔子的到来,令叶公大喜。叶公马上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针对楚国“国土广大而都城狭小,老百姓有离心离德的想法”的国情,忠告叶公:“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为政者首先要赢得民心,能让辖区内的人都敬佩你,让远方的人都归附于你,那就达到了很高的标准。
叶公此次问政于孔子,被专家称为“是叶公本人政治生涯中光辉一页,也是儒家学说形成过程中重要事件,更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碰撞的一个典型”。墨子、韩非等人都评价过此事。
孔子居叶期间,叶公经常向他请教。有一次,他问孔子:“我家乡有一个过于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一只羊,他公然向丢羊的人告发,结果,他父亲吃了官司,请问夫子,这个人是不是不孝呢?”
孔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不孝。父子是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正确做法应该是,父亲为儿子隐瞒一些事,儿子也为父亲隐瞒一些事。这样做了,正直也就在其中了。”
孔子如此说,是因为他认为所谓刚直不阿,也应顺乎天理合于人情,父子互相隐恶,虽不能直,但直却在其中。子指证父偷羊,违反天理人情,虽直却不足取。
有意思的是,现代法制健全的社会是认同孔子这一主张的。比如在美国,一个犯罪嫌疑人的亲属,可以有权不出庭提供对自己亲人不利的证词。孔子思想之“超前”,可见一斑。
叶公曾问子路:“你是夫子最早弟子之一,可说对其所作所为了如指掌,请问,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子路没有回答。
孔子听说此事,埋怨子路:“唉,你为什么不告诉他,我的为人是: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有什么呢?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孔子此言,打动了日本文学大家井上靖先生,他在《孔子》一书中解读“愤乐”两字,认为愤应该是对背离为人之道的愤怒,乐应该是指使人心宁静、温暖、开朗、舒畅的一切。
孔子此言,也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叶县人。在叶县清代文庙前,泮池前有一玲珑小亭名“愤乐亭”,便为纪念此事而建。
寓言掩了真面目
“问政孔子”的叶公,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被一则“好龙”的寓言掩了真面目,真正的叶公,其实有大智大勇大才能。
“叶公当时统辖楚国方城以外的广大地区。叶公宰叶期间,励精图治,兴水利,劝农桑,率民众修筑东、西二陂,可灌溉农田数十万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灌溉水利工程之一,比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郑国渠早300多年。”董先生讲道。
公元前479年,叶公已近耄耋之年。楚国重臣白公胜在楚国都城发动叛乱,杀死了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劫持楚惠王欲自立。叶公出兵平叛,立下定国之功,迎惠王复位,自己官至令尹、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他却在平定边夷、整肃朝政后,让位于他人,归根叶邑,死后葬于叶邑澧水之滨。后汉史学家应劭称其“忠于社稷、惠恤万民,方城之外,莫不欣戴”。
叶公临终前留下遗言:“不要误听小人诡计,而败大谋;不要轻信妾妇媚语,而废正人;不要偏听宠臣谄言,而非善良。”寥寥数语,道出叶公修身、理家、治国的基本观点。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
图为坐落在叶县旧县乡旧北村西北的叶公陵园大门,大门内第一进殿,便是叶公问政于孔子处——论政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