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许昌市张潘乡的古城村,有一座并不起眼的古庙——张公祠。上午9点多,83岁的老人任清彦正在殿内用毛掸为庙像掸灰,他是这座市级文保建筑唯一的工作人员,在这里义务守护了30年。老人虽然稍显清瘦,但精神矍铄。
据《嘉靖许州志》记载,张公祠始建于汉魏,重修于嘉靖七年(1528年),原有殿、堂、楼、阁、亭、台、庵二十余间。记者日前来到张公祠采访,看到这里保存着主体建筑十余间,在主殿“张公殿”内,张飞的庙像色彩丰富,造型生动,两边的壁画虽有部分脱落,但可看出平时维护得还是很细心的。
“每天早上,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各个房间的门,为庙像除尘。然后还要洒水清扫地面、整理供桌,等十几间屋内的活儿忙完了,我还要打扫院子、给树浇水,一整趟事儿做完,要大半天时间。”任清彦说。
“大爷,您为什么要在这里义务守护呢?”
听到记者的提问,任清彦愣了一下,转过身指着庙门说,“你看看,这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反正我家里离得近,能够看着老祖宗的东西不让人破坏,是一件好事。”
在院内的村民说,张公祠门口有一对能够预测天气的“风雨石”,很多文物贩子都打过这两块石头的主意。三十多年前这里作为学校使用,有学生上课、老师居住,所以“风雨石”比较安全,但自学校搬走后,这里无人看管,“风雨石”两次差点被盗。听说了这件事,任清彦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搬到张公祠内厢房居住,义务看护庙宇和这两块宝贝石头。
在守护庙宇的同时,只要有外地游客参观,任清彦还会充当义务讲解员。为了做好讲解员,老人下了不少工夫,熟读《三国演义》。和张飞相关的典故都能说出。此外,他还会向游客介绍张公祠的独特之处,“咱们张公祠有五大奇观,一是庙前‘三姓树’,一树有松、柏、桧3个品种,象征着桃园三兄弟。二是山门内的‘风雨石’,天要下雨时,石头表面就会潮湿;天气晴朗时,它的表面就干燥,比天气预报还准。三是庙门建得奇巧,是寨门,又是洞门,还是山门;四是戏楼建在山门上;五是张公殿前立有明、清地震碑,记载着咱们许昌的两次大地震,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老人自豪地说,“来这里参观的人可不少,还有好多韩国、日本的客人呢。”
“在守庙的30年里,您动摇过么?”记者问。
老人望着庙宇动情地说:“要说困难,也有过,但现在好多了,我每个月能领低保,吃穿不愁,在这里工作,每次看到有人来参观,就很高兴,很满足。”
这位淳朴、尽责的老人给很多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驴友“老锡儿”在博客里写道,“张公祠之行,最让人感动的是守护在这里的老人家任清彦。人家一份义务工作干了30年,而我们一份高薪工作还干不了3年,要向老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