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卢氏县虽无立国,但出现了好多帝王。除尊卢氏五任帝王外,炎帝神农氏(也为三皇之一,共传二百八十四年(前2620--前2266)。
炎帝,姓姜,“伊耆”名石年。少典國姜姓部落的首領,父亲是少典氏部落酋長(少典国君)。母为有蟜氏安登(曰任似)陝西秦嶺北渭河流域宝鸡市岐山县境內。是少典正妃。丙辰(公元前2644年)生石年(炎帝神农)。次子勗其,其派下裔孫黃次子勗其,其派下帝軒轅氏。石年在陝西的南部,利用火为人类造福,以火德王。石年,少典国姜姓部落的首領,後称帝。因教民用火,耕耘,继古赤帝之威望,故号炎帝。炎帝的图騰为牛,为了紀念他的功绩,后人们把炎帝敬为神农。后称炎帝神农。
炎帝神農氏共傳二百六十八年(前2604—前2336)。据曰有:炎帝─臨魁─帝承─帝明─帝宜─帝來─帝裹─節莖─薑克─榆罔—前2336年止)。於公元前2336年,炎帝神農氏政權被黃帝所滅。
炎帝神农榆罔即女娲时代有典氏后辈。神农第二仼帝娶尊卢氏女为妃,继为参卢。传说炎帝之妃尊卢氏女所在氏族是个甚为古老的氏族。据《长安志》引《魏书•风土记》:骊山北麓(今属陕西蓝田县)“西有尊卢氏冢”,《太平寰宇记》卷六“蓝田县”条载:“有尊卢氏陵,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于此。”《帝王世纪》《汉书•古今人表》皆将尊卢氏(又写作宗卢氏)排在女娲去世后的“王”中,可知尊卢氏为伏羲、女娲之母华胥氏的后裔。
尊卢氏族的世代首领皆袭用“尊卢氏”之号。传说尊卢氏族或部落传到炎帝时,因善于“刀耕火种”,所以在骊山一带著名。炎帝带领族民到骊山农耕时,娶尊卢氏之女为妃。又传说:炎帝“娶奔水氏之女曰听訞为妃,生子五人。”为炎居、堇、权、不浩及耑。《历代神仙通鉴》和《神农艺谷救民饥》载:炎帝“复纳尊卢氏之女”,“生子邛、柱、起我。”
赤帝女为炎帝与听訞所生,名字失载,便以“赤帝女”、“才女”或“女才”称。传说她学道成仙,住在今河南南阳愕山的桑树之上。每年正月初一,她就在树上筑巢,正月十五日完成,以此为家。这个美丽的仙女,有时又变为白鹊,在空中飞翔。炎帝思念女儿,劝其从树上下来回家,女不听。炎帝便令人放火烧桑树,女儿却在大火中腾空飞去。炎帝悲痛,遂将桑树命名为“帝女桑”。《山海经•中山经》收录了这个故事:“又东五十里,曰宣山。沦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视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这棵合抱五丈的桑树,也是一棵神树,火烧不死,仍然存在,每年照样有鹊鸟筑巢。正月十五日,当地人取下鹊巢,燃烧成灰后入水中,把蚕蛹放进浸泡,育化的蚕吐丝量大为增加。因而,人们又把炎帝这个成仙的女儿崇祀为“蚕神”。
女娃(精卫)也为听訞所生,到东海游泳,不幸淹死,化为神鸟,名曰“精卫”。《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又北二百里,日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填海”的故事即由此而来。
炎帝小女,为尊卢氏女所生,比“赤帝女”年少。当时炎帝有个雨师叫赤松子,系今甘肃临洮赤水氏族部落之人,传说修炼成仙。屈原《楚辞•远游》云:“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传说他常服用“水玉”(即石英)助吸气、呼气而修炼成仙的,今陕西华山、湖北襄樊、湖南张家界、山东泰山、甘肃与青海的祁连山等名山大川,都有其云游的踪迹。《列仙传》卷上说:“赤松子常住的地方是祁连山的“西王母石室”,能随风雨在空中飞翔。炎帝少女羡慕神仙而“追之,亦得仙俱去”。这位仙女云游四方,来去无定处。”
另瑶姬也为尊卢氏女所生。瑶姬刚要出嫁时,到长江边游玩,不幸病死,后成仙女,又称巫山神女,或高唐神女。《山海经•中山经》载:“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这棵美丽的瑶草,结的果实对妇女有美容作用,得到人们喜爱,便精心护养。后来在阳光、雨露滋润下,瑶草变成了美丽的仙女。炎帝哀怜,封她为巫山“云雨之神”。
瑶姬早上化为朝云,在天空飘荡,暮时则化为细雨,滋润山川。相传楚怀王(前328~前299)出巡云梦(今属湖北)时,驻休在“高唐观”内。一天他正在午休,“云雨之神”降临,向怀王诉说飘泊不定、无处安身之苦,同时,又向怀王倾诉了爱慕之情。怀王喜而醒来,不见美丽的仙女,很是同情和思念,便令人在巫山修建祠庙祭祀,名曰“朝云”。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对此故事的记载比较详细。《襄阳耆旧传》也有与此大同小异的记载。传说怀王去世后,其子继位,称楚襄王(前298~前262)。
有一年,楚襄王由朝臣兼诗人宋玉陪同巡游云梦,望见高唐观上空有五彩云气,变化无穷。襄王便问宋玉是何云彩?宋玉答曰是“朝云”。再问何为朝云?宋玉又答曰:怀王时曾游于此,身体疲乏,在此休息,梦见一美女,称自己是炎帝之女,未嫁而死,葬巫山之阳,成为巫山之女,名叫瑶姬,闻君王来游高唐,情愿前来陪君王。怀王答应其请求。女神临走时,又向怀王说,我住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第二天早上,怀王观察天象,果如女神所言,便在巫山之巅为其修建了祠庙,名曰“朝云”庙。
炎帝神农,姓姜,名神农,又名羭纥(代用字)号神农氏,(也叫神龙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炎帝神农氏政权的首任帝。神农的母亲名叫女登,是烈山氏部落的女首领。
传说有一次她带着几名伴侣到华阳(今河南新郑市北)去游玩,忽然天降大雾,她和伴侣们走散了,独自遇见了一条神龙。那神龙变成一位美少年,与她调情。女登春心萌动,便与他在野外交合。女登沉醉中浑然睡去。
须臾,雾散云开,万里晴空,女登醒来遍寻各地找不见少年,唯见沟壁有一石龙,高约三丈,长约二十丈,头西身东,龙尾藏于山中,宛若真龙一般。龙头长方如鳄,利齿上下两排,长舌居于口中,吻前双须前伸,上颌平眉目表紫,前额宽顶生双角,一角斜上冲天,一角斜下半断,龙头平展仰起,龙胫向后下曲,颈腹平连龙背生巨翅,越胸出凳龙爪落于地,龙身连贯三波九折入山中,状若腾云展翅翱翔上九天。
女登看得呆了,想起刚才之举,不由脸热心跳,急忙叫起同游的伴侣回家。自此女登怀孕,于帝祝融三十二年(丙寅,前4795)孟春生下一子,以姜为姓,从母为烈山氏,从父号神农氏。
神农出生之地名氵单(tian)渚,位于今河南洛阳市伊川县境内。伊川县大莘店西有九道沟称作九龙沟,九龙沟各有泉水形成九条溪流,汇于氵单渚泉,古时又称井。古书上说,“神农即诞,九井自穿,汲一井则众水动”,指的就是九龙沟之泉。氵单渚之南有九皋山(又名鸣皋)。氵单渚东有鲧的妻子有莘氏之女女志故城遗址。
九龙沟状如九条火舌,自氵单渚上腾,如烈焰之势。中央一沟名叫龙头沟,又名常山。北有常川乡。沟中有巨形天然石龙,有一条河流发源于龙头沟,取名常水。龙头沟北边的村子叫龙王屯,西有九龙洞,南有神龙庙,东有九龙朝凤。大莘店村东有小龙庙。龙头沟全长九华里,皆为黄土,唯独神龙为巨石形成。
神农少年时,母亲女登经常带他到常羊山游玩。山上的风景极好,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树木,还有千姿百态的鲜花,馨香醉人的芳草,叮咚如歌的泉水,以及各种活泼可爱的动物和小鸟。母子俩每次都玩得很开心。神农跟随母亲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他知道了天地日月星宿,知道了山川溪流湖泊,知道了鸟兽鱼虫类别,也知道了花草树木的种属。母亲告诉他,山上哪些植物有毒,哪些植物无毒。无毒的植物可以供人充饥,有毒的植物会把人毒死。母亲细心地传授他如何区别那些有毒和无毒的植物。把平生所掌握的所有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后来神农把这些知识应用到了医药研究上,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医药学说。
神农十七岁时,母亲见他热心于医药事业,便把他送回到神农氏祖先的发祥地秦岭,让他去那里专门研究医药。当时神农居住在秦岭下的一个小村子里,每日虚心向父辈学习,不辞辛苦翻山越岭采集各种植物进行研究。古时的秦岭动植物丰盛,有各类动植物数千种,是一处天然的生物园。神农在这里先后考查了上千种各类动植物,多次爬上海拔3767米的太白山。
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也是关中群山的最高峰,不仅山势险峻,还时常有虎豹豺狼等猛兽出没,在山上采集十分危险,神农克服重重困难,历时三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发现了数百种有药用价值的动植物,用这些动植物的药用部分为人、畜治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后来他把每次治病的经验用刀笔刻写在特制的陶片上(陶书),形成了中国远古最早的医药书籍。
当时神农所刻写的“陶书”使用的是上古符号文字,这种符号文字至黄帝时期便明令废除了,黄帝推广和使用象形文字和甲骨文,禁止使用符号文字,符号文字便逐渐失传了。后来神农的后人曾用象形文字译出了一部分,但还有大部分没被译出来,这些陶书有的被毁坏,有的伴随着他们的主人深埋于地下,成了永远的秘密。
古史传说中记载,说炎帝神农出生在礞峪(今陕西宝鸡市北约5公里),经专家学者考证,实属误传。神农之世十七代,除第一代是出生在秦岭,其余皆出生在洛水流域。礞峪出生的神农很可能是第一代,但第一代神农并未称帝,更与炎帝扯不上关系,因此只能是因同为神农称号而误传。
神农二十岁时母亲去世,他匆匆赶回洛水河畔的出生地,与族人以简朴的古礼将母亲安葬在伊水河畔,尊称她为彭婆。其地如今仍称彭婆镇。神农安葬完母亲之后,因其才能出众,被族人推选为烈山氏首领。
神农是一位心中只有天下和人民的圣人。为了造福于人类,他在深入研究医药学的基础上,又开始研究粮食的种植和生产工具的改革。在神农以前虽然已经有了早期的农业,但种植的粮食作物很稀少,只有麦类和水稻,而这两种作物又只适应土质肥沃的平原和水源充足的地区,山地和高原丘陵之地根本无法种植。
炎帝神农榆罔,男。姓姜,号参卢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神农氏政权的第八任帝,其祖父是神农氏政权第六任帝姜来的儿子姜节茎。父亲是神农氏政权的七任帝姜克。
姜榆罔于帝克二年(庚申,前4561)出生在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他从小聪明好学,后来习文练武,成长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军。帝克十八年(丙子,前4545),东夷人骚扰和入侵神农氏东部边境,十七岁的姜榆罔奉命驻守旧都伊川,并且在那里筹建军队,与东夷人作战,多次击败敌人,受到帝克的多次表扬和嘉奖。
公元前4539年秋天,神农氏政权的七任帝姜克去世,姜榆罔在伊川即位,号帝榆罔。以癸未年(前4538)为榆罔元年。
姜榆罔即位时,正是中国北方各大氏族集团争霸时期,此时,除执政的神农氏之外,还有与东夷人联合起来的魁隗氏政权、占据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史皇仓颉氏政权、兴起于冀西北的少典轩辕氏政权,还有起于桑干河流域的九黎蚩尤氏政权。五大集团都想争当中华霸主,相互侵略攻伐,氏族社会从此进入了野蛮的战争时代。
(乙酉,4536年)榆罔三年,姜榆罔闻东夷逐渐强大,不肯向朝中进贡,大怒,立刻起兵征讨,一举击败了东夷少昊族和炎帝魁隗氏族的联盟军。继而将国都迁于空桑(又作穷桑,今山东曲阜市北)。
(己丑,前4532年,榆罔七年),东夷少昊族的大酋长风清与魁隗氏九世孙夸父再次联合起来,出兵攻打帝都空桑,结果又被姜榆罔击败。夸父兵败后求助于阪泉蚩尤氏。蚩尤亲率从八十一个部落中精选的队伍南下,攻打帝都空桑。姜榆罔的军队被击败,被迫放弃空桑,率族人迁回到故都伊川。
(癸巳,前4528年,榆罔十一年),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征服了史皇仓颉氏政权,仓颉五世去帝号,归顺了轩辕氏。轩辕氏的势力扩展到今河南北部的濮阳、安阳、鹤壁、新乡等地,对炎帝神农氏和九黎蚩尤氏都构成了很大威胁。蚩尤氏为了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势力,又联合东夷伏羲少昊族和炎帝魁隗氏族,共同讨伐神农氏。姜榆罔在强大的攻势下接连失败,被迫向占据玉邦河(今桑干河)流域的轩辕氏求救。
(甲午,前4527年,榆罔十二年),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率军南下增援神农氏。姜榆罔十分高兴,立刻授以兵权,命其讨伐叛乱的诸侯。轩辕氏大军首先突袭蚩尤氏部落,在今河北张家口市的万全、尚义、怀安之间大败蚩尤族。接着,蚩尤亲率精锐部队反击,双方激战于东台山(今河北张家口市小五台山)。蚩尤军金盔金甲金兵器,勇猛无敌,轩辕军大败。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见蚩尤军不好对付,便避其锋芒,向北退却。蚩尤氏的同盟军——魁隗氏族的夸父共工联军,跟踪追击,一直追到玉邦河北岸。轩辕氏组织反击,在玉泉(今山西大同市天镇县)击败了夸父共工联军。夸父共工联军的败卒退往涿鹿,中途又遭到了姜榆罔的劫杀,再次兵败。幸得蚩尤军及时赶来救援,才没有受到更大的损失。
由于受共工、夸父和东夷少昊族的不断侵扰,帝都伊川已经无法安居,这年秋天,姜榆罔下令将帝都迁回到旧都榆林(今山西晋中市东)。
(乙未,前4526年,榆罔十三年)炎帝神农氏、黄夷轩辕氏联合与魁隗氏、九黎蚩尤氏在涿鹿(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东南)的旷野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戊戌,前4523年,榆罔十六年)轩辕氏与蚩尤氏恶战了三年,轩辕氏先后发动了九次大的进攻,都被蚩尤军击败。最后,双方谈判言和,以玉邦河为界,河北为轩辕氏统治区域,河南为蚩尤氏统治区域。
(甲辰,前4517年,榆罔二十二年),轩辕氏与蚩尤氏停战七年。在这七年中,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为了击败蚩尤氏,独身前往博望山(今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西南东梁山)拜师学道,学习战略战术,苦学三年后回国,重新组织训练军队,使军队能力大增。于是,姬邦卉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再次发动涿鹿大战,同时派人请炎帝姜榆罔出兵助战。
(乙巳,前4516年,榆罔二十三年),轩辕军水淹蚩尤城,蚩尤军大败,其残部渡滏阳河逃往冀州(今河北冀州市)。轩辕军兵分两路追剿,终于在解村(今河北冀州市小寨乡北)活捉了蚩尤。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下令将其处死。轩辕军乘胜继续追剿蚩尤部族和炎帝魁隗氏部族,又杀死了魁隗氏九世孙夸父。继而东征东夷少昊部族,少昊大酋长风清率部族投降。接着又北征燧人氏后裔的支脉薰粥族,将他们北逐至蛮荒之地。
(丁未,前4514年,榆罔二十五年),历经三年时间,轩辕氏平定四方,威震百氏。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再也不把炎帝神农氏看在眼里了,他致书姜榆罔,命令他让出帝位,否则刀兵相见。姜榆罔十分愤怒,大骂轩辕氏无德,坚决不从。朝中群臣纷纷谏阻,劝他不要以卵击石,给全族人带来灾难。姜榆罔自知无力与轩辕氏抗争,考虑到百姓的安危祸福,只好仰天长叹,答应让出帝位。
(戊申,前4513年,榆罔二十六年),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正式称帝,以涿鹿为都,国号黄帝,史称黄帝轩辕氏。黄帝姬邦卉降封炎帝姜榆罔为诸侯,将他封在洛水上游的卢氏城(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祁寸湾)。姜榆罔不肯受封,弃爵率家人迁徙江南,后定居于湖南茶乡(今湖南株洲市茶陵县),他的儿子仍在卢氏筑建城邑(火炎城与石龙头城)以医为业,救死扶伤,深得当地百姓厚爱。
后黄帝轩辕氏政权帝芒二十年(丁卯,前4494),姜榆罔病逝于茶乡,当地百姓感念他救死扶伤的美德,仍以帝王之礼将他厚葬于霞阳,初称炎帝冢,后世改称炎帝陵。陵址在今湖南株洲市炎陵县霞阳镇。
据有关文献记载,帝榆罔者,名夸父,帝衰子也。帝衰崩,夸父立,是为帝榆罔。帝榆罔之时,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帝榆罔弗能征。北狄黄帝,闻神农乱,以应龙为将,师熊、罴、貅、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克补遂氏。帝榆罔以刑天为先锋,渡黄河,与黄帝争於阪泉,黄帝断刑天首,三战,然后败榆罔。榆罔葬刑天首於常羊之山,而后南走黄河不能去,欲北走大泽,再遇黄帝,崩。其后,姜氏三卋不仕,避祸也。
姜榆罔二十二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七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于黄帝轩辕氏政权帝芒元年(戊申,前4513)被罢免,后徙居江南行医二十年病逝,终年六十八岁。
三、黄帝祁江阳神话传说
炎帝神农氏祖先发源于祁连山,得姓祁,神农在冀南伊水洛水流域建伊祁氏伊耆国。曾领后裔山西祁县祁家河,居邑豫西卢氏县祁寸湾。神农氏末世榆罔(又名参卢氏)本祁姓,被黄帝降封于洛水上游,再赐祁姓,封疆为祁。
轩辕氏黄帝与神农炎帝同胞兄弟,轩辕氏黄帝的母亲附宇“之祁野”感北斗枢星而孕的“祁野”,就是炎帝神农氏所在的甘肃天水成纪地区,黄帝妻西陵氏女节裔子所在故祁地,也受封祁,赐姓祁(尧承伊祁氏)。
陈锋氏女庆都产尧。尧母庆都伊姓,陈锋氏宗伊耆氏或伊祁氏炎帝神农。神农“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又号伊耆氏”。炎帝又名“连山氏”,即“祁连山氏”。故祁姓;陈锋氏炎帝裔因称祁姓;至太行山南麓伊川神农氏旧地即以伊祁氏称,尧从母家,姓伊祁。炎黄神农以烧陶制器为祖传,尧从小跟庆都学制陶,而益于族众。尧为在突兀的平坝高阜上陈列陶坯,然后在横穴陶窑中焼缶(掏)。尧作为以烧陶为业的半农半工的世家能手,被喾封为“唐”,有了癸天权。
祝融遂承榆罔帝号,为赤帝,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王大有案:“言直而颛顼时代),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所司者万二千里。”(<准南子.时则篇>)“实与黄帝各有天下之半”。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有熊氏.....亦曰帝轩氏”,是从灵宝有熊黄帝支分出来的,是姫、祁联盟的黄帝族领袖,他们从神农氏卢氏(祁寸湾)、伊洛、越过黄河经祁家河沿汾水,经霍太山、太原,到吕梁山、云中山北端的轩岗,为帝都。由此地返四涿鹿盆地,四本部,渐向西辽河发展,创造红山文化。至此时,中原已进入少昊时代,轩辕黄帝时代结朿。
但这一地区湿热,百姓为疫疬疾病所苦,大鸿氏鬼臾区时居鸿泸水胪堡(今朱阳镇西台地),进言黄帝宇一气衍三坟,治人之性命,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黄帝以为极是,即寻求一种为民众解除生、老、病、厄、死、难的巫术、医术、预测术(占)、预防术、方技术(偏方、医方、巫方)寻找医用药,推衍宇宙之气与人体之气的相互依存关系,“一气衍三坟”就是“一气化三淌”,也就是由天道衍化出的伏羲古杨的三个分支。
祁江阳的先祖是炎帝神农氏。三任黄帝姬豕统一全国后,封炎帝神农氏后人于卢氏(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赐姓为祁。故神农氏的后人又称参卢氏。祁江阳为参卢氏的嫡系传人。祁江阳的父亲娶黄帝轩辕氏嫡系女子为妻,入赘于黄帝族,成为黄帝朝中的重臣。后来被封于白龟山(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南)。不久,他的妻子轩辕氏女姬氏怀孕,于帝仡谅二十年(丁酉,前4164)夏天,在前往温泉母亲家探亲时,因天气连日阴雨,河水上涨阻隔了归路,无法及时返回,便在娘家生下一子,取名江阳。祁江阳从小聪明好学,深得母舅和父母的喜爱。父亲去世后,他承袭父爵入朝为官,以其卓越的才华被十二任黄帝仡谅任用为主管天象的大臣。
仡谅四十四年(辛酉,前4140),十二任黄帝酉仡谅去世,朝中大臣推举祁江阳为帝。祁江阳即位后,在白龟山东北建筑都城,称为龟城(即祁家,在今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闹店镇东南),不久即迁都于此。
祁江阳执政时期,黄帝政权的内部矛盾日益严重,社会秩序出现了混乱的局面。黄帝朝中的几大贵族集团因为争夺执政权不断发生冲突,各族团内部也因为经济分配的不公正,也时常发生。当时炎帝族的缙云氏和帝鸿氏都想继续执政,而黄帝轩辕氏的嫡系认为:天子之位本来属于轩辕氏子孙,不该由外族来承袭反对炎帝后人继续执政。各氏族集团相互不服,矛盾日益加剧。这时东夷少昊部族已经强大起来,闻黄帝政权内乱,便乘机起兵向黄帝族的统治区发起攻击。祁江阳派军队抵抗,结果接连失败。少昊部族乘胜进军数百里,直逼黄帝的都城。祁江阳在强敌的逼迫下,只好率族人北迁,越过黄河,在中条山以东的祁水岸边建都,名为祁邑(今山西运城市夏县东南祁家河)。黄帝政权都城北迁后,在黄河以南的势力大大减弱。
祁江阳二十五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五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于帝江阳三十四年(乙未,前4106)病逝于龟城,终年五十九岁。死后遗体葬在中条山,帝号江阳,尊号黄帝。
后在尧鲧治水时期,炎帝后人炎融(祝融)、睺头,都是入赘到鲧族修熙氏家族中的女婿,不是亲子,这应是鹳兜被放逐嵩山(嵩县)后,与鲧族联姻的结果,炎融在洛河上游榆罔故参卢城祁村湾南筑火炎城及石岭头城。鹳兜也巳与丹朱联姻,丹朱入赘鹳头氏,所以丹朱、鹳兜相互称鸼兜、鹳朱。时丹朱居在丹江口与其支流淅川汇合处筑的丹朱城(即今淅川老城)。在舜摄政前,丹朱因避洪水被封居太行山西麓丹河。而当时与共工、鲧十分亲近的颧兜被流放在洛阳的嵩山(也称崇山)。《史记•五帝本纪》曰“放颧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崇山就是现在的嵩山),由颧兜在崇山(嵩山)对当被帝流放在伏牛山(栾川)的南蛮进行监管和教化。舜摄政后,共工、鲧被诛。又恐颧兜与丹朱因近而联合谋反,于是放颧兜于伊水上游嵩县继续监管南蛮,而放丹朱于鸿胪水(今灵宝市宏农涧河)上游,由后稷执行。但又恐丹朱不往,以屏护京都为由,封水军之长,于是丹朱赴“命”,自太行山丹河起程,而至桃林塞,驻守黄河南岸阳平,又徒鸿胪水上游筑朱阳城(今朱阳镇)。这样丹朱、颧兜可以以帝尧氏族身份对居住在伏牛山的三苗氏族进行监管,同时摄政王虞舜在黄河北岸的蒲阪、虞乡,后稷在北方的稷王山、稷山又可对丹朱监控。丹朱不知是阴谋,又无“军务”,常于水手乘船于鸿胪河,洛河、伊河、灌河、淇水、丹江泛舟、捕鱼。久之,他们走出鸿胪河朱阳城,先在丹江筑丹凤城(鸟即丹凤,凤出丹穴),在丹浦泽筑丹朱城,为都邑,丹浦南筑“九重”丹朱台(天文台)。后又在湍河上游筑丹水城,老灌河上游筑朱阳关(朱阳关地名由此而来),淇河下游筑荆紫关和重阳店。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颛顼(zhuan xu)生驩(huan)头,马雚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驩头(鹳兜)氏是颛顼娶邹屠氏族女的后裔,是个不争气的混子,他由崇山被流放到嵩县就居住在伊水上游,其南有大章(现嵩县南50公里处),也就是章山----立中天表木仪的灵山。被流放在此的苗民氏族部落,就居住在以老君山栾川(也称蛮川)为中心的伏牛山区一带。邹屠氏族(蚩尤氏的部分族支)又是三苗氏的祖先,居住在伊水下游的伊川,这样鹳兜自然成为这带三苗氏族的领袖。取訾(ju zi)氏住在洛水下游宜阳,鹳兜氏族住在嵩山下北汝水一带。鹳兜被再次流放到嵩县几年后,与居住在丹朱城的丹朱联结为联姻,丹朱入赘到鸛头氏,(母系社会男出嫁),所以丹朱与鹳兜互相称丹兜、鸛朱。讙朱国,而且关系相当密切。鹳兜擅长捕鱼。现在的鹳河也就成为他经常驾船捕鱼的地方湍河为颛顼氏后裔所居。《山海经》“驩头人面鸟喙,有翼四,食海中鱼,杖翼而行。有驩头之国”。《山海经。海外南经》“鸛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在讙朱国。”可见鹳兜与丹朱联姻后,不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联盟国,有自己的图腾,并称之为。因而历史上也永久地留下了老鹳河这个名称。
(原标题:神农氏榆罔神话传说 蚩尤氏和张家口关系缜密)作者:戴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