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教导民
春秋时,楚国名相孙叔敖是淮滨期思人。他因义杀两头蛇,为民除害而享誉乡里。楚国令尹虞丘尚贤荐贤,在自己年老时积极推荐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孙叔敖代替自己的令尹之职。楚庄王采纳了虞丘的推荐,并用国王乘坐的专车去迎接孙叔敖。
孙叔敖担任令尹后,许多人都来道贺。有一老者却一副吊丧的打扮求见。他见到孙叔敖后无一句道贺语言,却讲了三句逆耳之言:“身处尊贵而对人骄傲,百姓就不再亲近你;位高责重而滥用权力,君主就会讨厌他;俸禄优厚而不知足,祸患就会降临。”临别时老者反复告诫,地位越高越不能骄傲而脱离群众。孙叔敖连连称是。
孙叔敖来自基层,对民众的心愿有切身体会。他按照老者叮嘱,制定“施教导民”的治国安邦方略,那就是不靠政令强行推行,而是依农时,顺民意,由官府带头倡导,让百姓仿效。据史书载,他在任令尹期间,有几件事就是采取“施教导民”而办成的。秋冬农闲,官府引导百姓进山砍伐竹木,猎取禽兽;春夏河水上涨,引导百姓用河水运出山里的竹木和捕捞鱼虾。楚庄王曾下诏将钱币造大,结果民众感到携带不便,造钱业主嫌成本提高而纷纷转行,市场管理混乱。孙叔敖顺民意,建议楚庄王恢复原制。楚国当时有一习俗喜欢坐矮车,马高车矮,行车不快,楚庄王想下令改改。孙叔敖表示赞成但他不赞成发布政令,而建议将乡间的门槛提高,让矮车无法通行,并将官府的车辆变成高车,自由通行。不到半年,全国的马车都变成了高车。这些方略的实施,使楚国经济迅猛发展,百姓安居乐业。
孙叔敖的“施教导民”方略是富国强邦之举,被司马迁赞为“不教而民从其化”。后来,这个方略也被其他六国推广。
选择封地避月巴缺
孙叔敖在楚国任令尹时,在淮河流域修建了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芍陂又称安丰塘,实际是一座大型水库。这座水库的建成,有效地防止了淮河水患,灌溉了大片良田,对楚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也为楚国后来称霸奠定了经济基础。由于孙叔敖辅佐君王治国安邦,立下特殊功劳,楚王几次要赐其封地。他坚信“俸优禄厚而不知足,祸患就会降临”,坚持不受。他临死时告诫儿子:我活着没有接受楚王的封地,死后楚王必定封你城邑,到时,你一定不要接受别人都争着要的城邑,在楚越边界有个叫寝丘的地方,低洼脊薄,城名也不吉利,历来没有人争,你只管要它,能保你衣食饱暖且常保不失。
孙叔敖为相清正廉洁,不蓄余财,死后几年,儿子穷愁潦倒,只好上山砍柴为生。孙叔敖的好友优孟得知后,上朝时打扮成孙叔敖的形象入朝。楚王一看吃了一惊,细看才知道是优孟,便想让优孟任令尹。优孟说,孙叔敖为国立下奇功,死后儿子砍柴为生,我的才能远不及孙叔敖。去当令尹,将来儿子恐怕要讨吃。一句话提醒了楚王,立即下令给孙叔敖儿子重赏封地。孙叔敖的儿子按其父嘱,不要肥缺城邑,只求脊薄寝丘。庄王未与强求,封寝丘四百户赋税,还夸奖贤者之后有贤风。按楚国规定,功臣的封地经过两代,别人要封时就收回。由于寝丘是人皆弃之,孙叔敖的子孙封地一直传了十几代。孙叔敖不以俗念争肥缺而得长利,后人称之为“短智佐君王,长智利子孙”。
历朝历代很多人做官时两眼盯着肥缺之位。如果是为官正派、清正廉洁的,他就会为堪重任,严于律己,为国为民立下功勋,后来被称为贤臣、清官廉吏,青史流传;如果是为私掌权,他必然利用职权中饱私囊,为非作歹,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祸害,后来被称为奸臣、贪官污吏,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正派人得肥缺人民得福,个人也得福;邪恶人争肥缺人民得祸,个人也得祸。
(原标题:孙叔敖:楚国第一循吏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