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孙叔敖二三事

2014/6/18 16:29:21 点击数: 【字体:


    一

    孙叔敖①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②,恐去③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     

                                                                                         —— 贾谊《新书·春秋》

    注:①孙叔敖 (约前630年~前593年):名“敖”字“孙叔”,楚国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②两头蛇:蛇之一种。无毒,尾圆钝,骤看颇像头,且有与头相同的行动习性,故名。古人传说见之者死。 ③去:距离。

    译:孙叔敖还是孩子的时候,一次出去游玩回来,整天心事重重,吃不下饭。妈妈问他怎么回事,他哭着回答说:“我今天看见了一条两头蛇,恐怕活不了几天了。”他的妈妈问:“现在那条蛇在哪里?”孙叔敖说:“我听说看到两头蛇的人就会死掉,我怕别人再看见它,已经把它(打死)埋了。”他妈妈说:“别担心,你不会死的。我听说,积阴德的人,上天会给他赐福的。”

    评: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很自然的会联想起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二者确实有些相似之处,比如,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小孙叔敖和小司马光一样,都没有退缩和逃避,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并最终解决困难。不过仔细比较,又会发现两者的不同:“砸缸救友”更多地体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慧,“埋蛇除害”则更多地表现了孙叔敖舍己为人的仁爱之心。智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先天因素,而仁爱之心则要靠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小孙叔敖埋蛇的故事对我们更具有教育意义。

    二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⑥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⑦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刘向《说苑·敬慎》

    注: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⑤受吏民之垢(gòu):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⑥处:隐伏。⑦益:越发。

    译:孙叔敖作了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评:这让笔者记起了他的另一个故事:孙叔敖在狐丘遇一位老人,老人问他:“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听后十分惊讶,恭敬地问道:“在下愚钝,哪里能知道呢?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老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就越在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就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就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很难做到呢。”(原文: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韩诗外传》)

    确实如此,古往今来,留下了很多教人谦虚的训示,如“满招损,谦受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等,但现实中真正能做到谦虚的人并不多,身处高位者更是这样。孙叔敖贵为令尹,在当时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却仍能虚怀若谷地听取不同意见,实在难得,这恐怕也是他能留名青史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三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亟①封我矣,吾不受也,为②我死,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者,此地不利而名甚恶。楚人鬼而越人禨③,可长有者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辞而不受,请寝丘。与之,至今不失。
                                                                                            ——《列子·说符》

    注:①亟(qì):多次,屡次。②为:连词,如果。③禨(jī):敬奉鬼神以求赐福。

    译:孙叔敖生病快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

    评:寝丘之地虽然贫瘠,但对于解决一家人的温饱来说肯定是绰绰有余的。也正因为寝丘地贫,其他的诸侯、士大夫都不屑与之争,所以孙叔敖的子孙无论贤能与否,都可世代保有它。老子《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孙叔敖的确深谙这种处世的大智慧。

    小 结

    本文截取了孙叔敖人生的几个片段加以赏析,重在表现这位一代名相非凡的人格境界,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此外,孙叔敖还有着极高的为政才能。他治理天下,强调引导,反对严刑酷法,因此司马迁把他推举为“循吏”(奉职循理之官吏)的代表,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参看《史记·循吏列传》。 

(原标题:孙叔敖二三事)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漯河廉政网(2011-07-26)
0
下一条:孙叔敖治楚上一条:孙叔敖的故事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