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约前630~前593),蒍(wěi)氏,名敖,字孙叔(因先秦人习惯将字放在名之前,故后称孙叔敖),楚期思邑潘乡(今固始县城一带)人,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宰相),为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专家。
少年孙叔敖曾遇两头蛇,时乡俗认为见此蛇者必死,他想:要死只我一人,不要再叫旁人看见。于是,他斩杀了此蛇,埋入山丘,其品德勇气至今传为美谈。
孙叔敖出任令尹前,即带领民众在固始境内兴建水利工程,《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为令尹也。”这项水利工程,就是我国有史料可考的最古老的大型灌溉工程——“期思陂”,民间称为“百里不求天”。该灌区在今固始县东部,涵盖史河、泉河流域。于史河东岸黎集附近凿开石嘴头,引上游大别山来水向北,称为“清河”;又在其下游开渠引水,称为“湛河”。清、湛二河总长120余里,故称“百里不求天”。灌区有渠有陂,上游来水由河入渠,由渠入陂,由陂入田,形成“长藤结瓜”式的灌区,既可灌溉,又可防涝,现仍为梅山水库固始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思陂修建于公元前605年之前,比西门豹所修引漳十二渠早200多年,比都江堰和郑国渠早300年以上。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南方,途经信阳,在火车上接见信阳地委负责人时曾说:“孙叔敖是伟大的水利专家。固始有‘百里不求天’,这项工程就始于孙叔敖治水,你们应该把它修好用好。”
据记载,孙叔敖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还有:安徽寿县的“芍陂”(安丰塘)、湖北江陵的大型平原水库“海子”等,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孙权敖主张“施教于民”、“布政以道”。他当政以后,根据当时楚国外患内扰、令典荒废、百业待兴的状况,把息兵安民、除患兴利、发展生产、致富国民作为治国之策。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法令,尽力使农、工、贾各得其便;鼓励民众上山采矿,使楚国的青铜冶炼和铸铁工艺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在他悉心治理下,楚国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
孙叔敖治军有方,他制定军法并运用于训练和实战,使楚军军力大增。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孙叔敖率申息之师在邲地(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大胜晋兵,一战奠定了楚国春秋五霸之一、中原霸主的地位。
孙叔敖一生清廉简朴,堪称古代廉吏的典范。他虽贵为令尹,功勋盖世,但一贯轻车简从,吃穿简朴,妻儿不衣帛,连马都不食粟。由于行政、治军有功,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他坚辞不受。孙叔敖患疽病去世,家里竟穷得徒有四壁,连棺木也未准备。他过世后,他的儿子靠打柴度日,穷困潦倒。后来,楚庄王听“优孟”提醒,“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今固始县)四百户,以奉其祀。”
孙叔敖的卓越功勋和高尚品格,备受后人赞誉。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为“循吏”第一,称他“三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原标题:孙叔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