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年习俗的由来
2012/4/28 10:49:55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大年三十守岁(俗称“熬年”)是对逝去的年华惜别留恋,是对新来岁月寄以美好的希望。古诗有云:“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时日是人之常情,苏轼《守岁》说:“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可见除夕守岁的深义。
那么,守岁是怎样来的呢?相传,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居息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叫“年”,“年”头长触角,形貌狰狞,生性凶残,凶猛异常。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常常换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也有的说“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畜。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出没的时间。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高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因此,人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熬年,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灭火熄灶,把鸡棚猪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关紧,躲在屋子里吃“年夜饭”,这顿晚餐意味深长,凶吉未卜,置办丰盛,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除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有一年除夕,村中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关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无人敢与这位乞讨老人说话。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十分惊讶,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非凡。但她仍然继续劝说老人上山避“年”兽。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自顾自上山避难。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爆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去。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炮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从此以后,每年除夕,人们换新衣、戴新帽,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驱赶“年”兽,守更待岁,这就是“熬年”。 (原标题:熬年的传说)
来源:嘉兴日报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