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曾:堪称文化大姓 曾氏家训著名(河洛姓氏源流)

2013/6/25 14:21:30 点击数: 【字体:


    全国诸姓中,曾姓排在第32位,比较靠前。但洛阳曾姓不多,偃师市不足50人。曾姓在河洛地区影响很大,南阳人有“天下曾姓出方城”的说法,曾姓人常来方城寻根。

  姓氏专家袁义达认为,禹继承舜的帝位后,建立了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称夏后氏,姒姓。当时已流行炊器甑,发明甑的氏族称曾人,是姒姓部落的一支。夏朝中期,甑器普遍使用,曾人的地位也被提高,他们活动于方城北的缯邱。后来,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缯(子爵),称缯子国,仍在方城北,缯、鄫、曾3字古时通用,故也称鄫子国。商朝初,鄫国北迁至新郑与新密之间的潧水,商朝末,又东迁至河南柘城与安徽亳州之间的层邱(也作缯邱)。这期间,鄫子国是商朝的盟国,西周初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北迁至山东苍山县西北。春秋后期,鄫国被莒国灭掉,其子孙以国为氏,后称曾氏——这支曾氏已有4000多年历史。

  看了这个观点,我觉得太复杂,虽说古时缯、鄫、曾3字通用,但这国家迁来迁去的,让人恍惚难辨,必会引起争论。果然,近年来,山东人提出“天下曾氏归苍山”,南阳人提出“天下曾姓出方城”。

  方城的理由是:第一,缯是最早的曾国,缯国怎么来的?是因缯关而得名;缯关在什么地方?就在方城县独树镇大关口村。第二,清代学者高士奇所著《春秋地名考略》上说“致方城之外于缯关”,说明缯关确实在方城,并不是他们胡诌的——因此,曾姓之根在方城,那里是曾姓起源地。

  袁义达还说,曾姓第二支出自姬姓。西周初,周穆王南征江淮时,移封诸姬姓诸侯国于汉阳一带,穆王之裔封在缯邱,即今方城北的姒姓鄫国故地。曾国因扶立周平王有功,封为侯爵,国势一度强盛。春秋初楚国强大,向北推进到淮汉地区,灭了申、霍等小国,曾国沦为楚的附庸,被迫东迁于西阳(今河南光山西南)。战国初楚灭随国,迁曾国于随地(今湖北随州),不久,曾国被楚国灭掉,国人以国名为姓,这支曾姓有3000年历史。

  这说法也被一些学者否认:“历史上从未有姬姓曾国君主、族人的后裔姓曾的记载,因此,说‘姬姓曾氏’是一个错误。”

  曾姓起源地尽管有争论,但有一点很清楚:曾姓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这是可以确定的,而且曾氏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山东一带,秦汉时才向河北、陕西、湖南、江西迁徙了一部分。到了晋朝,曾姓从江西向浙江、江苏扩展,又向四川、广东移民,唐末南下福建,清初进入台湾。如此看来,曾姓的走向是一直向南,这使北方曾姓不断萎缩,而江西、湖南、广东的曾姓飞速增加,从宋朝开始,江西成为曾姓最大聚居地区。

  宋朝时曾姓有51万人,明朝时有46万人,当代曾姓人口约有680万,占全国人口的0.54%。从明朝至今600年间,曾姓人口增长了十几倍。 

  曾姓的重要特点是形成了“曾氏文化”,其中曾国藩所创的“曾氏家训”最有名。曾国藩是湘军最高统帅,清朝后期有思想体系的重臣,其家教成功点有三:第一,不提倡子女过早发财或成名。第二,不为子女谋求任何庇荫。第三,主张身教重于言教,对读书做人均严格要求。曾氏的教子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天下诸姓所借鉴。

  曾姓是文化大姓,这从其堂号上便可看出来。比如“三省堂”,说的是孔子弟子曾参很注重修身养性,每天规定自己从三方面“自检”:第一,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到了心?第二,与朋友相处,有没有失信?第三,老师授过的功课,是否都复习到位?这即是“曾参三省”典故的由来。

  曾姓是文化大姓,也可从族谱上看出来。曾氏族谱保留了很多,仅上海图书馆就收藏有60部,另外还有139部散存于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日本图书馆。

    曾姓是文化大姓,从名人数量上也可以看出来。《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曾姓历代名人159名,其中多为“重量级”,他们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曾点,春秋鲁国孔子弟子曾参,北宋宰相曾公亮、曾布,“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南宋诗人曾几,元朝散曲家曾瑞,元末明初道士曾义山,明朝大臣曾铣、画家曾鲸(绘画技法“波臣派”创立人),清朝湘军统帅曾国藩,湘军名将曾国荃(曾国藩之弟),清朝外交家曾纪泽(曾国藩之子),太平天国名将曾天养、曾立昌,民国小说家曾朴等。(原标题:曾:堪称文化大姓 曾氏家训著名(河洛姓氏源流))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洛阳网 2011-5-3 作者:孙钦良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曾氏的来源在哪里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