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平凡铸就的辉煌------记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召宝天曼防火瞭望员宋金山

2013/6/25 10:38:40 点击数: 【字体:

    
    高山峡谷,林海茫茫。绵延八百里的伏牛山,横坦在中原大地,成为我国南北气候的天然分界线,更是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中原大地,灿灿生辉。

  一位年过半百的沧桑老人,在这里历经20 多个春秋的风雨,始终与大山为伴,与森林相依共存。他就是河南省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召宝天曼管理局的防火了望员宋金山。

  前不久,在跟随电视台拍摄宋金山电视专题片的过程中,我们专门去到宋金山工作的海拔1100米高的了望台和他的家中,在跟宋金山老人唠嗑中,切身感受了这位平凡老人不同凡响的事迹。

  宋金山工作的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南召县乔端镇的深山区,分别与河南省内乡、嵩县和鲁山县接壤,保护区总面积13万亩。作为保护区的第一代防火了望员,21年来,宋金山把对国家对人民的挚爱之情化作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忘我的工作热情,无怨无悔地献身于保护区护林防火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人烟罕至、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的了望台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默默无闻、任劳任怨、艰苦奋斗、甘于清贫、无私奉献、坚守岗位,守护着宝天曼浩瀚的林海,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凯歌。

  宋金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辉煌业绩,21年来,他共监测各种森林火情500多起,火情测报准确率达100%,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曾多次荣获护林防火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多次受到省、市等各级领导的看望慰问。宋金山以从事护林防火时间之久,创造业绩之佳,在河南省整个林业系统屈指可数。

  宋金山爱岗敬业,勇挑重担,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保持了工人阶段的优秀品质

  1971年,宋金山从乔端镇最边远的深山村扒地出来,在原国营南召乔端林场当了一名工人,那年他才19岁。从此,他怀着对党、对祖国、对单位无比的感激之情,以忘我的劳动热情和冲天的干劲,投身到林场开发建设的艰苦创业中,先后在最苦最累的伐木工营林工等岗位上工作。当时,他就下定决心,要有多大劲就使多大劲。场里什么工作最苦,什么地方最需要,他总会出现在哪里。冬季代木、春季造林、夏季抚育、秋季整地,战严寒,斗酷暑,一年四季都在山上摸爬滚打。很快,宋金山就成了林场出了名的工作标兵,年年总结表彰会上,他都要捧回一大摞奖状。

  转眼到了80年代,随着护林防火形势的需要,林场决定在东曼林区海拔1100米的西曼山顶修建一座了望台。防火了望台建好后,可场领导犯了难,由于了望台距场部远,不通路,不通电,方圆20里没有人烟,而且一进入防火期,就得没明没夜地死守在山上,场里叫谁谁不去。

  宋金山知道情况后,找到场领导,开门见山地说:"场长,了望台没人去我去"。

  当时场长正为这事发愁,见宋金山居然自告奋勇地要求上了望台,怕宋金山事后反悔,就激他说:"金山,你考虑清楚了,可不能说话不算数哟"。

  宋金山急了,脸憋得通红,说道:"场长,我什么时候说话不算数了"。

 为这事,同志们说老宋太傻了,别的不说,他家里老人小孩六七口人,离街上又那么远,本来就上顿不接下顿的生活,他走了家里可怎么办?宋金山听了这些好心的劝告很生气,他说:"林子是国家的,如果都怕吃苦不去上山看护林子,山林着火了,国家遭受的损失可就大了,家里受点损失没什么,可不能让国家的利益受损失。我傻什么?我清楚哪重哪轻,我不傻!"

  就这样,宋金山在同志们惊奇的目光下,一个人来到了人烟罕至、无人愿去的茫茫林海中,开始了他神圣的了望员事业。

  开始那会儿,由于业务不熟悉,缺乏经验,宋金山望着重重叠叠的青山,渺渺茫茫的林海,一时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楚,一些山头地名根本叫不上来,更甭说从烟柱的大小、浓淡、形状、颜色等判明火情了。常有火情位置报告不准和失火地点报不上来的情况发生。宋金山心急如焚。

  为了尽快熟悉周围的山头地名、地形地势、远近距离、林情等基本知识,宋金山利用阴雨天气和雨后初晴不易发生火灾的时候,开始翻山越岭熟悉周围的地形等情况。每到一处,他都要详细把这里的地名、地形、地势、河流、村庄分布、道路远近、树种、火源状况等资料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画出示意图,在图上一一标上。山高路滑,杂剌丛生,大部分地方根本就没有路,宋金山披棘穿剌地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不说,往往是少皮没毛,伤痕斑斑。回到了望台,喝口凉水,啃块干馍,稍做休息,他又站在了望台前一一校对核准方位,一直到定准为止。他知道越是这时候,自己越不能出现半点差错。

  两个多月下来,宋金山登过30多座高山,翻越200多条山谷,踏遍了了望台周围60多平方公里的林区,凡是了望台能监测到的地方,每个山头地形、地名、道路交通、村庄分布、林情、火源状况等,他都已熟记心中。

  熟悉了地形,并不等于就能够准确地报出山火的性质,宋金山又开始潜心研究天气与林火发生的基本规律,经过一翻细心观察,他很快总结出了"看天气、察浓淡、测远近、辩风向、分季节、区早晚"的十八字防火监测决巧。

  很快,宋金山不但对保护区内的山火能迅速准确地预报,就连集体林区的山火也能分毫不差地预报。

    当时的场领导见宋金山火情监测报告精确度迅速提高,不解地问他:"金山,你咋整的,火情报告怎么这么准?"
  
    宋金山憨厚地笑笑,不好意思地从自己床底下拿出早已穿破的九双黄胶鞋,说:"场长,这是我用这九双鞋一步一步量出来的结果"。 宋金山用他执着的毅力和粗笨的方法迅速掌握了火情监测的基本功,使火情监测准确率达到100%。为及早发现火情,制订扑火方案,组织指挥扑救提供了精确的情报,赢得了宝贵时间。

  2006年3月的一天中午,宋金山20分钟内接连观察到不同方位的两起火情,立即用手机向管理局准确报告了着火地点和火势大小。管理局立即与南召县乔端镇政府取得联系,组织扑火队伍迅速开进两处集体林火场,一个小时左右便扑灭了林火。

  正是在宋金山火眼金晴般的双眼守望下,保护区乃至乔端等周边乡镇的林火都难逃他的眼晴,只要哪里发生山火,都会被宋金山及时发现并准确报告给管理局,都会在最早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内扑灭山火。宋金山成了山火的克星,却成了林海的救星。在他的监测下,保护区连续20年没有发生森林火灾,取得了伏牛山区护林防火联防的最好成绩,保护区管理局多次被省、市评为护林防火先进单位。

  宋金山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不怕吃苦,无私奉献,折射出他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思想境界和农民本色.

  宋金山工作的西曼了望台位于保护区的东曼林区,地处南召县乔端镇西部深山区,海拔1100多米,最早距了望台3里多处还住有1户人,老宋上山不久就搬出去了。现在是20里范围内根本见不到1户人家,了望台距山下的乔端镇有30多里,有一半多路程不通车,上、下山全靠步行,吃粮、吃菜全从山下往山上肩扛挑。

  宋金山年轻那会儿,身强力壮,满不在乎,从乔端镇挑百十斤粮食上山,路上最多也就歇八九次,半天时间就到了了望台,从了望台山底下挑一担水,也就是半个小时的事情。但长时间的劳累,宋金山的背明显舵了,双腿也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九三年前后,当时林场在东曼林区伐木,这为宋金山解决了许多困难,粮饭没了,缺盐少菜的,他跑到山下让拉木材的车从乔端街上给自己捎些,然后自己再从山下一点一点地往上背。九六年后东曼林区不再伐木,宋金山又不得不一斤一斤地从乔端街上往山上挑生活用品。保护区领导体谅他岁数大,身体不好,让年轻同志替他挑粮运菜,他总说:"不麻烦他们,还是我背吧,一回少背一点,多背几趟就够了。"

  最艰难的要数大雪封山的时候,一场大雪,封住了下山的山路,宋金山怕粮饭接不上顿,只好一天三顿饭改为两顿饭。就是这样,有时也会出现断顿的事情。2001年年底,大雪突然封住了山,宋金山没有准备,山上的粮饭没有了,他只好靠自己在山上种的红薯充饥,用雪水蒸熟了吃,没有菜,一天下来就反胃得直吐酸水。

  山上没有水,宋金山吃水要到了望台下边3里多的沟里挑水,崎岖的小路雨天又光又滑,挑一担水到半山腰,常会出现脚下一滑摔跤的事情,幸运的时候,水洒一身,浑身湿透;不幸运的时候,一个趔趋连人带桶就会滚下山去,常常把宋金山弄得哭笑不得。

  了望台位于制高点的山顶上,四周没有遮拦,一到冬季,凌烈的西北风肆虐地刮个不停。特别到了晚上,带哨的寒风透过窗户击打在宋金山的身上,让他哆嗦不停。山上不能烤火,为了御寒,宋金山割来茅草,在褥子底下厚厚地铺上一层。晚上,他要定时起来观测火情,为了不让自己冻着,他干脆就和衣而睡,以方便半夜起来观测。一夜折腾下来,往往睡到天明,被窝还是冰凉冰凉的。

  到了晚上,黑暗更是让宋金山难以忍受,山上没有电,只能用煤油灯和蜡烛照明,有时顾不上下山去买,就只能用松脂来点燃照明。这时候,山下是灯光闪烁,人们在灯光下守在电视旁尽情地享受视觉的快乐,山上的宋金山只能独自一人坐在昏暗的煤油灯前,痴呆地望着漆黑的四周。山谷万赖寂静,偶尔传来野兽的尖叫声,唯有那闪烁不定的微弱灯光,才会让人把与星光区别开来,才会知道这里还住着一个人。刚上山时,黑夜的恐俱让宋金山整夜不敢入睡,到了晚上,他用木杠把门顶得严严的,两眼紧盯着门,大气不敢喘一声,生怕有什么东西闯进来,直到困得自己不知什么时间睡着了为止。

  常时间在山上,宋金山最怕最难以克服的困难要算寂寞了。21年来,他基本上过着与世隔绝的世外生活。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简陋平房,一张小木床,一架高倍望远镜,是他工作、生活的全部。没有电视,一台破旧的收音机成了他唯一娱乐的伙伴和了解山外世界的窗口。宋金山最爱听新闻联播和戏曲节目,每天收音机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伙伴,为了排遣寂寞,他养了一条狗,还在山上养了几笼山峰,后来,又在了望台边的空地上用木棍扎了个鸡笼。无事可做的时候,就侍弄一会山峰和鸡子,这些小动物俨然成了宋金山的"家庭成员"。

  整天见不着人影,没人和他说话,本来迟钝木纳的他,虽着年龄的增长宋金山更加痴呆了。2004年冬,宋金在山上竟三个月没见一个人,没跟人唠一回嗑。

  2001年春的一天,南阳市林业局主管防火的副局长到山上看望宋金山,问他:"老宋,你在山上护林,当了望员,最怕的是什么?"宋金山沉默良久后说:"最怕的是没人和我说话,急的时候,我只能对着林子喊几声,我十分珍惜每天向管理局汇报工作的机会,听到值班同志的声音,心里激动劲呀,你体会不动。"

    宋金山心系事业,顾全大局,大公无私,舍小家为国家,实践了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

  1985年,宋金山决定到了望台工作时,怕家里人不同意,不让他去,就没和家里人商量,自己做主要求到了了望台。家里人见他一个多月没回家,认为是出啥事了,来到场里问领导,才知道老宋换了工作岗位。

  宋金山上了了望台后,常时间不能回家照顾家里,家中里里外外的担子落在了他爱人一个人身上。当时,他爱人身体不好,儿女又小,老母亲有病经常吃药,老岳母还在自己家里生活,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为此家里人和他闹别扭。场领导知道后,让他回家解释解释,可宋金山就是说:"没事,等防火期过了再说吧。"

  时间长了,家里人见他工作那么卖力,一个在山上生活也不容易,而且工作确实离不开,也开始慢慢理解支持他了。为了不让他操家里的心,农闲的时候,爱人就带着孩子到山上住一段时间,陪老宋说说话,帮他做做饭,拆洗拆洗被子和衣服。前几年,老宋母亲在世的时候,80多岁的她怕儿子寂寞想家人,为了能让他安心工作,还经常带着儿媳、孙儿、孙女一家人上山过年。宋金山常说,我能坚持在了望台工作21年,这与家里人的理解支持是不能分开的,我一辈子都感激不尽。

  988年春节,因天气干燥,宋金山决定在山上过。三十晚上,当他吃着爱人送来的饺子,听到山外隐隐约约的鞭炮声,想到自己把一家人撂下不能团聚,不能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时,刚强的他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他心里默默地为家人祝福,想到,等将来退休了,一定要加倍补偿。这年春节,在他的坚守下,林场没有发生一起山火。

  宋金山为了工作,他完全丢下了家庭,21年来,有18个春节都是在了望台上度过的。一年中,他不知道家里的庄稼长得怎样,是怎样收种的。1990年春天的一天,当他突然出现在家门口的时候,8岁的儿子望着满脸胡子的他,竟然问他找谁?

  更难以想象的是,他的儿子在湖南省上学,老宋竟不知道上了几年,也不知道在湖南哪所学校,学的啥专业,连什么时候毕业的他都不知道。

  2003年冬,老宋的丈母娘不幸去世,家里怕耽误他的工作,没有通知他,等到防火期过后,他探家时才知道,这已是4个月以后的事了。

  2001年,女儿出嫁,他只请了半天假,晚上连夜赶回家,将事情安排妥当后,第二天黎明就回到了了望台。
5年前,91岁高龄的母亲病重,十分想念儿子,多次捎信说想见老宋,但直到母亲闭上双眼,也没能见着老宋。

  宋金山经常念叨,我这一生最对不住的是我的家人,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做儿子、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真怕他们什么时候不理解我,怨恨我。但他一想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想到国家的利益,自己就别无选择,必须坚守岗位,恪尽职守,舍小家了。他说:"了望台就是我的工作岗位,我不能因自己的擅离职守和一时的疏忽,让小火酿成大火,把林子烧毁,让国家和局里遭受损失,那我就成了国家和单位的罪人了"。

  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对工作的执着,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大公无私的品质,使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干出了常人难以做出的辉煌业绩,彰显出了他的不平凡之处。

  宋金山严于律己,不记名利,甘于清贫,艰苦朴素,体现出他做人的原则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了望台工作,一个人在山上,单位考勤不到,坚守不坚守岗位,工作干不干,全凭一个责任心。当时林场除在东曼建立了望台外,还在距乔端街较近的北坡建了一座了望台,自打宋金山上了西曼了望台后,北坡了望台已是换了五六拨人,最长的坚持了八年,最短的一个防火期不到,就因不坚守岗位、接连出事换了人。

  为了自己约束自己,宋金山给自己定了一个死规矩:那就是防火期不结束,自己不能下山;每隔2个小时必须定时观测,每天必须定时向管理局汇报;遇高火险天气时,必须全天侯观测。2001年春节,寒假回家的儿子上山来看他,见他常年不回家,就对他爸说:"爸,你一个人在山上,领导又不来,没人会知道你不在了望台上的,你回家帮家里办办年货吧。"宋金山听了,想到自己常年在山上守护,对家里照顾实在太少了,禁不住心里一阵酸楚。但他却对儿子说:"娃儿,你知道你爸的脾气,做人做事得有个尺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都要始终保持一个样子,我不是不想回家,而是这里离不开呀!"
一次,老宋女儿的公公上山来看他,看他艰苦的样子,问他:"老哥,你一月拿多少工资?"宋金山不好意思地说:"也就400多点。"

  老亲家了解到他快退休了才拿这么一点工资,心疼地说:"老哥呀,这把年纪了,你这是何苦呢?向领导要求要求,内退算了,回家干点什么,也比你现在强。"

  2000年以来,由于保护区全面禁伐,靠木材维持经营的保护区管理局一下子陷入了经济危困局面,加上没有其他经营项目,首先面临的是100多号人的吃饭问题,银行欠债更成了压在管理局身上的沉重包袱,工人长达七八个月领不到工资。本来生活并不宽裕的老宋家里,一下子面临揭不开锅的危机。儿子上学要一笔高额的学费,老母亲治病需要钱,宋金山急得焦头烂额。一向不好求人的他,不得不东挪西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那一段时间,宋金山没有买过一袋盐,灌过一回油,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冬,被刺毛子挂得不能再穿了,他也舍不得仍掉。

  2002年,河南省防火办的领导到山上看望宋金山,当了解到宋金山坚持近20年在山上时,非常感动,问他有什么要求和想法尽管说。宋金山老实地笑笑,说道:"我习惯了,也没什么要求,现在让我下山,我反而不太适应山下的热闹繁华了。"

  是的,宋金山长期在山上过着"野人"般的生活,岁月把他与山外的世界完全隔离了,十多年来没到过一次县城,更不用说到南阳、郑州了。对于山外的世界,他已感到陌生了,他认为,那是年轻人的世界,那里不适合他,他的世界在山上,他对生活已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平平淡淡就可以了。

  宋金山工作认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一身正气,表现出了青松般的浩然气概

  作为护林员,消除火灾隐患,杜绝火源进山,老宋更是细心而认真,任何人员进入林区他都要严格盘查,仔细询问,绝不允许带火进山。2004年,有几位郑州来的客人到西曼林区勘查,想对林区的杜仲、山茱萸、辛夷等经济林进行合作开发。因外地客人不清楚林区的管理规定,休息时抽了一支烟,正好被老宋巡逻看见,他严厉的说:"把烟灭了,林区内不准吸烟!"随行同志忙上前解释,郑州的客人明白后,认为老宋工作很负责,管护林子就需要他这样的人,在这里投资放心。老宋无意的批评,促使郑州客人下定了决心,随与管理局签订了《东曼经济林开发合同》。这次引资成功,不仅解决了营林职工的工资报酬,缓解了管理局经济危困的压力,而且为今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金山同志不仅是了望员,还担负着护林任务。他的"硬脾气"在附近是出了名的。2003年11月,大雪封山,老宋在了望台巡视后,突然听到东曼经济林里一声枪响,他迅速赶到东曼排里,发现有一串刚刚踏过的脚印,他想肯定是有人趁大雪封山,到林区盗猎。老宋沿着脚印跟踪至林区公路上,脚印一直向山下方向去了,他以为是犯罪分子逃跑了,就随手拿起一根棍子,迅速追上去,一直追了十多里地,终于追上了,果然是盗猎的。可一看是自己的一位远房亲戚,正背着一只山羚羊慌慌张张地往山下跑。老宋灵机一动,假装不认识,二话没说,趁其不备,从那人身后抱着他的后腰,恁倒在地,扭送到派出所对其进行了教育并罚款。当时,老宋亲戚扬言说:"宋金山,你六亲不认,全当我也没有你这个表哥,走着瞧。"老宋听后,硬脾气也上来了:"谁怕谁,你再偷我照抓你!"

  据不完全统计,21年来,宋金山制止的毁林违法事件和乱捕乱猎野生动物案件就达近百起。

  宋金山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以自己的非凡业绩,实现了一辈子做好事的崇高追求。他因此受到了同志们的尊敬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为改变了望台的工作条件,保护区在西曼山顶上新建二层小楼供  了望使用,南召县林业局也为其配备了风力发电机,解决了照明和手机充电问题。对这些,老宋感到很满足。

    2006年12 月30日,该县领导到山上看望老宋,对老宋说:"你50多岁了,该下山享清福了"。老宋动情地说:"看山护林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工作,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我已经离不开这片山林了,即使过几年退休了,我也要在山上与林相伴,一直干到老。"(高翠平 徐功元 倪文忠)(原标题:平凡铸就的辉煌------记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召宝天曼防火瞭望员宋金山)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文化网南阳版 2007-1-2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