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荥阳桑梓峪左近、旃然河两岸,流传着许多先蚕氏嫘祖的传说。荥阳这一片地方,很古的时候称为“熒(hóng)”,乃炎帝之域、祝融之墟。作为象形字,汉字蕴涵着中华古文明发祥之密码。“红”字传达着“糸之工”的信息;无独有偶,“虹”字也展示着“虫之工”的信息。也就是说养蚕(虫之工)、缫丝(糸之工)和“熒(hóng)”实为一体。考古发现同时证明:荥阳不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织机洞”,而且在旃然河畔青台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距今5300多年)的丝织品。
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深刻地体现于先蚕氏嫘祖的传说,使之丰富而多彩。这些传说,大都和神话相伴相生、相辅相成,且与当地的山川风物紧密地结合成一体。传说,生长于桑梓峪的玉女,掰蚕茧发现了丝;见青虫坠落叶间而发明了石线坠,创造了丝线;见蜘蛛结网而以蜘蛛为师,学会了织锦纱。她纺绩织锦的山头,得名“纺绩岭”;她居住的山洞,后人称为“玉仙洞”;她沐浴换纱衣的山泉,称为“玉女池”。身挂“金甲”的轩辕就是在玉女池畔的梓树下邂逅玉女;玉女称轩辕为“金童”,轩辕唤她为“玉女”,也称她为“梓童”。她还领轩辕拜师于广成子;在卧龙台上听讲《自然经》,听了三天三夜;而后,沐浴于定时神泉。泉边榆树偷穿了一会儿“金甲”,变成了“鳞甲榆”;山上青石偷披了一会儿锦纱,变成了“云花石”。玉女以大功德修练成天仙,人称“玉仙圣母”,神号“太素元君”,居“太素宫”。玉仙圣母眷爱家乡桑梓,为桑梓能出好绸缎,传下天锦,天锦化作了天锦石;为桑梓不受干旱,留下玉乳,玉乳化作玉乳峰。玉仙圣母的庙宇,仅汜水一隅就有数十处。她的传说,明代以前的文人和老百姓早就记在文章里、刻在石碑上。
前些年,由于误为“迷信”,玉仙庙毁坏殆尽,传说也处于濒危状态。近几年,民间自发地在“太素宫”旧址上重修了“嫘祖宫”;有关部门修建了“圣母池”亭楼、“嫘祖碑”;文化工作者依据传说,编写了大型戏曲《嫘祖》,并搬上舞台,制成光碟,正在筹资作为精品打造。(原标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先蚕氏嫘祖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