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礼赞“大禹文化之乡”

2012/8/15 9:52:09 点击数: 【字体:

礼赞“大禹文化之乡”

礼赞“大禹文化之乡”

    2008年1月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决定命名禹州市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 这表明夏禹在禹州的文物、遗迹、故事、传说、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注册和肯定。
      
    禹州作为尧舜时期的“夏禹国”、夏王朝的建都地、夏启王的继位地、少康王的中兴地,早已被写入教科书,而且镌入了中华世纪坛。因此可以说,禹州被命名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华夏祖根

      
    禹州是华夏民族的祖根地。禹州上古时候属“夏墟”,是夏部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大禹原是夏部落酋长,后受封为夏伯。关于“夏地”问题,历史考古学界发表过许多文章,基本一致的观点是:上古时候夏部落繁衍生息之地就在颍水上游、豫西地区。《考古》杂志1959年11期率先发表了徐旭生关于《一九五九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1978年第一期,又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撰写的《一九七五年豫西考古调查》;1977年《河南文博》第二期和1979年《考古》杂志第四期,又发表了洛阳博物馆的《河南禹县谷水河遗址发掘简报》。著名历史考古学家吴汝祚先生写的《夏与东夷关系的初步探讨》则以大量实例反复论证说“夏墟在颍水上游”。田昌五先生在《马克思主义与华夏文明的起源》中说:“夏人在初可能是由父子两个部落组成,一在晋南,以龙为图腾;一在豫西,以玄鱼为图腾。”徐旭生先生明确指出,探索夏文化的区域“第一是河南中部的伊洛平原及其附近,尤其是颍水谷的上游登封、禹县地带”。《逸周书·度邑》明确记载:颍河上游,伊洛河两岸,自古是“有夏之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关于“夏地”的注释,更加确凿地说:“舜封禹于夏,在今河南禹县。”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帝尧(舜当时代尧摄政)封国于夏地,称“夏禹国”,大禹从此称“夏禹”,而后才有“夏朝”。夏部族地处黄河中下游,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开化较早,文明程度较高,烧陶、纺织、制革、甚至青铜器、商业都比较繁荣,人们衣饰华丽,懂得礼仪,所以又被称作“华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协和万邦”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后,因地处中原,四夷之民便称华夏为“中国”,后世外国人就称中国人是“华夏民族”,我们自己则称“华夏儿女”。还有一说,因为世居华山周围的华胥人归附夏朝,便合称“华夏族”。 由此可见,禹州乃华夏民族之祖根地!
      
    三王圣地 

      
    夏代有三个王与禹州有着不解之缘:夏禹立国于禹州,夏启继位于禹州,少康中兴于禹州。
      
    大禹封国于夏,称“夏伯”,尤被帝舜器重。舜授权禹统领州伯,以巡十二牧。并经常以朝事征询于禹。《竹书纪年》云:“舜十五载,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 三十二载,帝命禹摄政总师,遂陟方岳ƒ。三十三载春正月,“帝舜荐禹于天,为嗣。”正式选定禹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史记·夏本记》载:禹摄政“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禹建夏朝之始,都城在什么地方?《中国古代史概要一览图》标注为“夏都阳翟等地„。” 《禹迹汤踪》曰:“四年庚寅,立五庙大禘黄帝……祭九鼎于昆吾之溪,乃迁之于阳翟。阳翟即今之禹州,钧台在焉,盖四方之中也。”同书第31页还说:“禹为天子,凤凰出于荆山,来仪于阳翟。”赵国鼎著的《始祖山》说:“大禹于是立都于阳翟。”杨剑宇《中国历代帝王录》说:“禹居于阳翟(今河南省禹县)。” 《汉书·地理志》在讲到颍川郡时说:“阳翟,夏禹国……孟康曰:‘夏启有钧台之飨。今钧台在南。’应劭曰:‘夏禹都也。’” 《夏都十迁表》明确列出:帝王名:禹;年代:约公元前22世纪;迁都地名:阳翟;当今地名:河南禹州。
      
    不仅文献上早有那么多记载,考古发掘也有许多新证。“在夏商周断代工程考证中意义重大”的禹州瓦店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近钻探发掘发现一个近百万平米的龙山时期(相当于夏代的)古城遗址,进一步给禹州“华夏第一都”历史地位的确定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禹州的古钧台是夏启继承父位大宴诸侯的遗址。夏启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禅让制度”频临崩溃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早在尧舜时期,“禅让制”已是虚有其表。尧在我国历史上被视为典范的仁君,他勤俭、朴素、办事公正,体恤人民。所以,《尚书》中说,尧极受百姓拥戴,他病死于阳城(今登封东南告城镇),“百姓如丧考妣”。《述异志》卷上记述,尧晚年要推荐舜为继承人,担心长子丹朱不服,就将丹朱放逐到南方丹水(今湖北均县)一带去。后来,丹朱果然不服,与南方的三苗民族联合,举兵反叛。尧亲自带兵去平叛,并生擒丹朱。丹朱求饶。尧说:“我不能以天下人的痛苦来换取你个人的利益。”于是,毅然处决了丹朱,将职位禅让给舜。然而《山海经》却作了相反的记述,说尧晚年不如以前贤德,私自将职位传给了其子丹朱。舜不服,奋起反对,夺取了王位。《古本竹书纪年》也说,“舜囚禁了尧,又阻挡丹朱与他父亲相见。”《史通·疑古篇》也有舜“放尧于平阳”,夺取了职位的记述。其实,禹继舜位也有类似的记载。《孟子·离娄篇》说,舜在继位前后,看到禹的父亲鲧、共工、驩兜和三苗这四股势力太大,于是以除“四凶”为名,先后翦除了他们,并以鲧之子禹代父职,继续治水。不想禹在治水过程中发展壮大了自己。禹治水成功后,很受百姓拥戴,舜只好对天起誓,让禹作自己的继承人,而暗中却将职位传给其子商均。《史记·夏本纪》说,禹对舜这种“两面派”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威望,用强制手段将舜放逐到苍梧(今广西苍梧县境),又将其子商均囚禁于阳城(今登封东南告城附近),然后夺取了首领之位,以所封之地“夏禹国”为基础,建立了夏朝,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夏禹王晚年,曾征询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挑选皋陶作他的继承人,可惜皋陶年龄太大,先禹王而去世。大禹王又选皋陶的儿子伯益当接班人,却让启随自己外出巡狩,会见各地的部落酋长,帮自己训练军队,制订吏治和刑罚,参与国家管理,并让其抚恤百姓,发展生产,积累治理国家的实践经验。伯益虽曾跟禹治水,却只管火政,烧荒而已;后来相禹,也只有几年时间。所以夏禹王在会稽去世之后,伯益自觉其威望、能力和实力都不如启,就主动推让王位于启,并率天下臣民共同拥戴之。时启居黄台(今禹州市郭连乡黄台寨),待三年丧毕,既为“天下同仰”,便于丙戌年(约公元前2058年)在阳翟(今禹州市)大陵之上筑钧台,也叫夏台,大享天下诸侯,举行“继位大典”,奏韶夏之乐,承父职而即王位。
      
    夏启去世之后传位太康,太康为三年丧,召天下诸侯会葬启王于箕山之阴,乃以戊戌岁为元年,嗣夏王位。太康不习政事,耽于游猎,一去数月不归,阳翟士民某乱,东夷有穷氏之君后羿(又称穷羿)闻之,率其徒众千余人来定有夏,有夏之旧臣吉光等率士民迎羿,羿遂据夏都,欲称天子而不能,遂作冢宰,篡夺朝政。太康西奔,先寄居夏阳(西安韩城),又都于阳夏(今河南太康),卒葬睢水之阴。
      
    太康死后,羿便迎仲康归阳翟,会中北近国之诸侯于钧台,即夏王位。封弟少阏于夏阳,少容于阳夏,并祀太康。
      
    仲康在位十三年,庚辰年八月薨,葬于荆山之阴。其子相继位,知道夏有“三凶”(穷羿、寒浞、逢蒙)行事,遂征伐东夷,欲除之。穷羿先下手为强,挟持诸侯密谋后,入见夏王相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当以无德让有德!”相王曰:“有德者谁?”穷羿曰:“今日众诸侯推举的便是有德。”相王曰:“臣弑君可乎?”穷羿曰:“我曰可!”于是逐相王与后等十余人出,羿遂篡位。却遇大风骤起,阳翟地震,羿心恶之,遂弃阳翟而东归有穷之国。不想其属下寒浞倒戈,先将其杀死,而后追杀相,欲自立为王。相与寒浞战,为国捐躯。相后缗乃有仍国之女,身怀六甲,趁乱从墙洞中逃出,奔有仍,生子,曰:“勿如伊父,愿为伊祖。”遂名之曰少康。
      
    少康既长,先为有仍国牧正,又为有虞国庖正。有虞国国君姚思知少康乃天子之子,遂妻之以二女,居于纶(今禹州少康城),有田一成,方十里;有众一旅,五百人(有说万五千人)。少康以此为根据地,因时尽地,生财节用,是以邑中家给人足。有教民爱亲敬长,养老慈幼,而人民大和。又以农隙率众田猎习射,列阵教战法,而民知勇。四邻之民皆慕之。少康虽居小邑,不忘兴祖之志,乃遍步冀豫之间,访贤才之人,并搜拢夏朝遗老旧臣,号召夏民,凝聚人心,攻杀寒浞及其二子 ——过浇和戈殪。而后“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告天下诸侯。”“以明年壬午为元年元月,即夏王位,禘五庙,望诸陵,郊天祀地,祭九鼎,坐钧台而朝诸侯,遂为中兴首君。”

    摘自:夏禹文化网    作者:郭水林      2012.7.5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