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鬼谷子文化之源
2013/8/5 9:18:24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战事频仍,涌现出了孙膑、庞涓、苏秦、张仪、茅蒙、徐福、尉僚、毛遂等一大批灿若星辰的军事家、纵横家、外交家,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写下了极其绚烂的篇章。人们更应该记住的是,这些军事家、纵横家、外交家便是鬼谷子王禅的弟子,王禅隐居讲学之地就在淇县境内的云梦山中。
淇县地处豫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和卫国国都。淇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云梦山曲径通幽,山势峻峭,溪流淙淙,野花漫山,乃鬼谷子聚徒讲学之地。
云梦山现存元、明、清及民国年间的摩崖题记200余处,其中大量文字记载了鬼谷子曾隐居云梦山。大元大德三年,负责编撰国史的王恽在云梦山写道:“徘徊读尽摩崖记,却笑无能继后踪。”明代龙门通判窦文的摩崖题记:“水帘洞,鬼谷先生隐处”赫然醒目。舍身台处的明代摩崖题记中记述:“战国孙膑到云梦山投师于鬼谷子……”明代《淇县志》中也记载:“云梦山乃鬼谷先生仙栖之处。”清代文学家何士琦在云梦山留下碑刻:“水帘一洞,尤极幽玄,乃鬼谷先生仙栖之处。”
云梦山水帘洞,乃鬼谷先生隐居之所。水帘洞高10米、宽6米、进深80余米,是一天然洞穴。水帘洞内,场地开阔,冬暖夏凉,洞顶的钟乳石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洞内两道深深的车辙和牛蹄印迹十分明显,传说这是当年鬼谷子乘坐牛车出入其间而留。水帘洞的尽头有一仙水泉,夏秋季节泉水上升每每溢出洞外,形成一道飞瀑,势不可挡,啸声冲谷,凉气袭人,蔚为壮观。瀑布注入映瑞池,流经清溪,滋润着山外的大地。
“何处大演兵,中原西麓太行东。六韬三略谁为用,军争。八阵九遁血腥腥。天地序云风,龙虎鸟蛇归和平。掌上三千六百阵,何倾?挥手全抛云梦中。”
鬼谷子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其传世之作《鬼谷子》是一部奇书,由捭阖、反应、内揵、抵戏、飞钳、忤合、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符言、转丸、胠箧十四篇以及“本经阴符”七篇和“持枢”、“中经”组成。这部奇书篇篇高深,字字珠玑,被广泛运用到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养生等领域并收到奇效。
比如,利用鬼谷子的雄辩术,可以改善谈判环境;利用鬼谷子的揣摩术,有利于使对方吐露真情;运用鬼谷子的忤合术,有利于帮助确定进退去路;而运用鬼谷子的飞钳术,可以取得谈判上的主动权。时至今日,鬼谷子文化早已跨出国门,成为美、日、法、德和东南亚各国竞相研究的对象。《鬼谷子》一书被认为是关于国际交往谋略最早的典籍,众多的政界人士、学界人士、商界人士都从鬼谷先生处吸取谋略智慧,应付日益复杂的国际社会。
在淇县,不管男女老少,提起鬼谷子,都耳熟能详,鬼谷子的谋略和智慧也在无形中提高着人们的素养、丰富着百姓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淇县——“中国鬼谷子文化圣地”名副其实。
挖掘和传播鬼谷文化,对于淇县旅游、经济、文化及各项事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淇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强力打造旅游名县,把研究、抢救、发掘鬼谷文化摆上了重要日程;成立了河南省鬼谷子研究会、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研究分会;编制了《云梦山景区总体发展规划》;对景区内摩崖石刻、古代碑刻、牌坊等反映鬼谷子文化的遗址和文物进行保护,云梦山摩崖石刻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坚持人文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荒山绿化工程,增加植被和森林覆盖面积,改善了云梦山生态环境。
为扩大云梦山的知名度,深挖鬼谷文化的思想内涵,1994年至2009年,淇县相继召开两次全国鬼谷子研讨会及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三次全国鬼谷子研讨会。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亲自到云梦山参观、考察,并题词:云梦鬼谷,中华瑰宝。2003年,河南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了大型历史连续剧《鬼谷子》,使鬼谷文化大放异彩。2004年以来,淇县累计投资1.5亿元,对中华第一古军校遗址进行全面建设和保护,为弘扬鬼谷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圣鬼谷子,一代世外高人,他的遗迹被视为瑰宝,他的故事代代相传。
踏上朝歌这片热土,走在云梦山上,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眼前重演着那段辉煌而又荣光的历史,鬼谷子文化宛若无穷宝藏,让我们从中汲取营养,增添智慧、宽广胸怀。(原标题:淇县:鬼谷子文化之源)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淇县旅游网(200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