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甲骨收藏第一人——刘鹗

2013/5/16 10:18:03 点击数: 【字体: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原名孟鹏,字铁云,又字蝶云、公约,号老残,别署鸿都百炼生,1857年生于江苏丹徒(今镇江)。刘鹗博学多才,精于考古,在数学、医术、水利等方面多有建树。

    刘鹗嗜古成痴,喜好金石、碑帖、字画及善本书籍,1895年寓居上海时,就收购了青铜器数十件。而集藏的“上自殷契及隋碑,巨若鼎彝,纤如泉珍,旁罗当壁,广及诀罂登”等千年古董,因历经沧桑,不免残缺不全,但他视若珍宝,特为书斋取名“抱残守缺斋”。尤其是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收藏甲骨,共5000多片,出版了甲骨文著录书《铁云藏龟》,第一次将殷墟甲骨公之于世,对我国甲骨的研究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我国甲骨的早期搜集工作,始于王懿荣。

    1899 年,金石学家、古董收藏家、国子监祭酒兼团练大臣王懿荣在中药龟板上发现有刀刻文字,感到既新鲜又有趣。尽管认不出它们是哪个朝代的文字,但他知其古老,因此派人到药店将那些有字的龟板全部买下。此后,王懿荣凭借着自己的特殊地位、雄厚财力,在认识到甲骨文的性质和价值后,便开始积极购求、收藏,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先后以重金高价搜集到1500多片甲骨。

    第二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王懿荣自尽,这批龟甲和兽骨的研究尚未开始,所辛勤搜集的上千片甲骨被抛置一边,一度无人问津。

    1902 年10月,王懿荣之子王翰甫变卖家藏文物偿还债务,刘鹗买下了王懿荣收藏的1000多片甲骨卜辞,并通过多种渠道大量收购,后又从好友方药雨处购得范姓所藏的300多片,他还派三儿子刘大绅到河南收购1000多片。数年之间,前后加起来总共收藏甲骨5000多片,成为早期出土甲骨的著名收藏家,对甲骨资料的保存和集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并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还识辨了40多个字,其深刻见解后来被日益增多的证据所证明。

    此后,刘鹗将甲骨文拓本带到江南,罗振玉看到以后希望他编印成书。1903年,刘鹗从搜集到的甲骨卜辞中精选墨拓了1058片,以石印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共6册),罗振玉、吴昌绶、刘鹗分别为该书撰写了序文。《铁云藏龟》被后人评价为“研究甲骨文字的许多著作的开路先锋”,使甲骨文由只供少数学者在书斋里观赏的古董,变为可以研究的珍贵史料,由此扩大了甲骨文的流传范围,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如果刘鹗独占材料,或不容别人插手,那么甲骨文的研究工作,恐怕因此要延迟多年。

    虽然该书因出版较早、拓印不精,并收入了少量伪片,但是它为当时和以后的学者从事甲骨文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甲骨文由古董收藏转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可以说正是以这部书的印行为发端的。因此,对甲骨文字的研究,具有开拓作用的人当推刘鹗。可贵的是,刘鹗还第一个把甲骨文字介绍给了外国学者。1899年,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首次到中国后,与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许多名人学者结下深厚情谊,并见识到了刘鹗收藏的龟板兽骨,这才知道有甲骨文字的存在。

    1909年,正当刘鹗继续深入研究甲骨和其他文物时,由于他曾为救赈北京饥民购买储藏的太仓大米而遭人诬陷,被清政府以“私售仓粟”的罪名将其流放,结果郁郁而终。刘鹗死后,他多年搜集的甲骨又分散到了不同藏家的手中。其中,约有 1000片先归其表兄弟卞子休,后由卞转卖给上海英籍犹太人哈同的妻子,新中国成立后又归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现藏上海博物馆;另一部分有1300多片,先归同乡叶玉森收藏,后又转售给周连宽,现也收藏在上海博物馆;还有一部分约几十片,由美国人福开森买去。商承祚、束世澄等学者,也都先后买到一些刘鹗原来收藏的甲骨。

    刘鹗除收藏甲骨、龟片外,还收藏古陶、古印、古封泥、古钱币、碑帖和青铜器,分别辑为《铁云藏陶》(著录陶印45方)、《铁云封泥》(著录古封泥752块)、《铁云藏印》(共10册,著录古印391方)、《铁云藏货》(著录古钱185枚)、《铁云诗存》、《铁云碑帖题跋》、《抱残守缺斋藏器目》等。其中,《铁云藏货》是刘鹗在生前亲自编订的,共计116页,汇集了鲍康、胡义赞、潘祖荫、王锡、杨继振、王懿荣的部分旧藏,有不少为从未著录过的珍品。这部著作直到1986年,距刘鹗逝世77年之后,才由中华书局刊印传世;《铁云碑帖题跋》、《抱残守缺斋藏器目》则为后人所辑。(周惠斌)(原标题:甲骨收藏第一人——刘鹗)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中国档案报 原文时间:2010-12-2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