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古老樵邱村 独特二夹弦

2014/8/4 10:40:47 点击数: 【字体:

    内容提要
 
    滑县二夹弦,是以滑县万古镇樵邱村二夹弦为代表的、具有典型地区性特色的地方稀有剧种,广泛流行于鲁、豫、皖北、冀南、晋东区域,它来自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一百多年来以自己独特的唱腔和音乐风格,深受群众喜爱。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足千口人的滑县樵邱村因传承滑县二夹弦而闻名,2013年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传统文化村。
 
    “花鼓丁香”山东起
 
    相传在明末清初年间,山东郓城王楼一带有一位秀才,饱读诗书,精通音律,却屡试不第,家中全靠妻女纺线织布换取钱粮,聊以糊口。每每看到妻女日夜辛苦,不免唉声叹气。可哀叹之余,再闻妻女弹弓与纺车的交织之声,又觉美妙无比,便随妻女的纺弹之声哼唱,自解忧愁,久而久之,便形成固定的曲调,秀才将这些曲调记谱录之,另编些新词,约亲朋好友演唱自娱自乐。此后恰逢年馑,庄稼颗粒无收。秀才等商议一番,都说与其在家饿死,不如外出寻找活路。于是,秀才和朋友们开始走四方。每到一处,大家摆开场子,敲起碟铙,演唱秀才所编的民间小调,倒也吸引了不少听众。天长日久,秀才的小调竟然在山东各地流传开来,颇受百姓喜爱,于是人们又给曲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花鼓丁香”。此后的200余年,花鼓丁香的名头越来越响,可是秀才的尊姓大名逐渐被人们遗忘,不能不算是一件憾事。
 
    滑县诞生二夹弦
 
    至清光绪二十三年,山东遭遇水患,百姓纷纷离家逃荒。滑县与山东交界,又是著名的曲艺之乡,因此,山东许多艺人来到滑县,其中就包括秀才创作的花鼓丁香的传人马振海、吴保德等人。他们来到滑县万古镇樵邱村,白天摆摊唱起花鼓丁香,夜里住在村北的祖师爷庙里。当时樵邱村最有名的民间戏曲艺人俎兴太听了他们的民间小调,顿觉耳目一新,他相信这种曲调一定能在本地流行开来。于是邀请马振海、吴德宝等人住在自己的一处闲院,以便共同切磋技艺。
 
    俎兴太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创新板式和曲牌,吸取其他剧种有丝竹伴奏和打击乐的长处,终于创出一个新的剧种,从此登上了中国的戏剧舞台。光绪二十五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正是樵邱村的庙会,也是俎兴太的新剧种亮相的日子。他们在庙会上试演了《王小赶脚儿》、《小货郎》、《卖杆草》等几出短剧,台下的观众听了之后,叫好声不绝,演出获得成功。由于这个新戏种的主要演奏乐器是四根琴弦,弦弓上装两缕马尾同时摩擦内、外的各两根弦,能产生一种优美柔和的双重协和音儿。所以,根据主伴奏琴弦的特点,遂将该剧种命名为“二夹弦”。从此,二夹弦在滑县广为流传。
 
    遍地开花今非昔
 
    在滑县试演成功后,俎兴太和山东的艺人商量后,去山东巡回演出,山东艺人更是求之不得,一是离家几年想回家演出,二是纪念当年秀才的功绩。经过细致的准备,二夹弦的全体艺人在当年九月登上奔赴山东的路程。经历大半年时间,艺人们几乎踏遍了山东全境,二夹弦的音调响彻齐鲁大地。至此,二夹弦这一新兴剧种在河南、山东迅速发展,先后涌现出三十多个二夹弦戏班。
 
    新中国成立后,樵邱村二夹弦更红火了,足迹踏遍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每到一处,演出都异常火爆,常有路远的乡亲为了看一出二夹弦,起五更上路,听完灯戏再回家。当时樵邱有两大特产,除了二夹弦外,就是樵邱焦枣。樵邱焦枣以内黄“扁核酸”大枣为原料,经过选枣、去核、晒枣、炙烤、串串等工序,甜脆酥香。樵邱卖焦枣的人,常成群结队扛着插满枣串的枣杆,跟随二夹弦剧团到各地叫卖。常常是台上演员卖力表演,台下焦枣串随着叫好声呼呼啦啦,成为二夹弦舞台周围一道独特的风景。
 
    后来,俎兴太的子弟更是遍及河南。二夹弦第一代女演员岳荣枝、岳桂芝在濮阳一带组团,陈新乐、魏香妞在延津组团,薛同亮、张福生在开封一代组团后发展至安徽亳县,张庆武、李爱莲在封丘组团,薛大荣二荣兄弟在长垣组团……这是二夹弦的鼎盛时期。
 
    可惜,从文化大革命开始至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前,由于受到政治运动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二夹弦一直处于持续衰落、后继乏人的状态。
 
    音韵和谐唱腔圆
 
    二夹弦是民间小戏,它的唱词不是出于文人墨客之手,而是源于农村口头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为群众喜闻乐见。其唱词合辙押韵,结尾时有喜剧色彩的儿化韵,有时还附着“哪、呀、嗨”的虚词,以烘托唱腔,更加易于传唱。
 
    二夹弦曲牌吸收了黄河号子、船歌、夯歌等小调,还吸收了大书、鼓词、花鼓、秧歌等音乐,又从罗戏、豫剧等姊妹艺术中汲取了营养,形成了构思巧妙、繁杂严谨,细腻抒情的音乐体系和富于喜剧色彩的艺术风格,如赞子、锔缸小调、四河调、撑船歌、梅花落、白垛子、打棒槌、剪剪花、九连环、呱嗒嘴等曲牌。唱腔以独唱、对唱、背唱、合唱、帮腔等为表现形式,以大板、大板北词、二板、三板、二板北词、连北词等十多个板式为主,兼娃娃声腔系统板式。演唱时大本嗓吐字,假声甩腔。真嗓假腔结合,明快圆润,悦耳动听。老调门显得粗犷浑厚,新曲调则绚丽花哨。叙事时如泉水涌注,涓涓细流;欢快时如喜鹊闹春,蜂蝶戏花;哀怨时如泣如诉,悲痛欲绝;愤怒时如山洪爆发,电闪雷鸣;大喜大悲时起伏跌宕,如歌似舞。以略带哀怨的唱腔表现生活的喜怒哀乐,洋溢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承任重道且远
 
    一说起传承的话题,二夹弦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俎云善老先生好像有说不完的话。这位刚过花甲之年的老人,在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俎振殿、俎振田面前既是一个侄子辈的孩子,也是传承二夹弦的中流砥柱。这位当过教师、律师职业的二夹弦传承人,不但整理出了二夹弦的基本理论体系,还和两位叔叔为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而奔波操劳。
 
    俎云善说,滑县二夹弦属典型的西路唱腔,是原生态的唱法,其他地方的二夹弦多多少少都被异化了。滑县二夹弦的起唱板眼规规整整;行腔落音逐级下行,这与东路唱腔逐级上扬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娃娃唱腔板式也始终是波浪式旋法。这些原汁原味的唱法,让俎云善感到非常自豪。
 
    七十五岁的俎振田老人接过话题说,“二夹弦创始人俎兴太是我的二爷,传到我们这里已是第三代了。我们年龄都大了,身体也不好,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二夹弦的传承。”八十多岁的俎振殿老人也激动地说:“戏还得俺家里的老婆子来教,因为她年龄大了,一句唱词唱不到一半就上气不接下气了。一趟马腿儿,也是走不完一半儿就走不下去了。哎!”俎振殿老人没有什么理论,却是演奏二夹弦的高手,他一直沿用口口相授的传统方式教着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笔者看到,在村北边缘的田地里,有一座刚建成的五间彩钢房上用红漆刷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滑县二夹弦传承基地”几个大字。走进彩钢房里,有三间是红砖铺地,算是舞台,另外两间还是沙土地。俎振田老人告诉我们,由于彩钢房比较低,训练时马鞭都耍不开。
 
    俎云善老人接着说,传承基地一开始招收的五十多名孩子现在只剩下三十五六个了,最大的12岁,最小的7岁,都在学校上着学,只能趁着寒暑假、星期天来这里训练。从乐理、铜器、拉弦、唱腔、步法等方面全面教起。孩子们在沾满黄土的砖铺地上劈叉滚翻,在绑在两棵树上的一根破竹竿上压腿——说到这里,俎云善老人有点激动——孩子们的吃苦精神让他感动。他说,要用五年时间,一方面进一步挖掘二夹弦的唱腔、板式甚至剧本,另一方面把孩子们培养好,让二夹弦后继有人,还要带着孩子们登上梨园春的舞台呢。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安阳晚报(2013-11-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