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九洲(藏家,主攻中国宋元绘画研究,本文摘自雅昌网,有删改)
在当今史料、图像丰富年代,那种“秘藏”导致的图像资源垄断。换而言之,以往依靠“看过多少真迹”这种简单积累经验的方法是不管用的了。乾隆的书画收藏无人能比,但他也没有成为专家。
怎样才算是能够鉴定书画?检验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外行也可以主持测试。从一批古代书画中(真迹赝品都有),随意找出十多个局部图(局部图面积小于整幅绘画面积10%),如果能够依靠这些局部,准确判断其来源、真伪,这就是真专家,否则就是滥竽充数者。只有过关的鉴定者能不被外在因素所迷惑,直接判断作品本身。
我们设想一下,参加艺术史研究生考试,在古今名作中选择20个局部,没有落款、题跋和印章,让考生根据局部图,排出正确的年代顺序,加以艺术史阐述。这样的题目,绝对不是其他专业学生一两年可以突破的。
把图片正确的关系排列出来,是基本功。在这个基础上,成熟的学者应该可以依据图像,使用语言、图表、模型,准确表述图像特征,这个要求,可以考察学者知识的全面程度。个别鉴定家有可能依靠局部,给出准确的答案,但是如果没有全面的认识,就不能描述图像的准确特征。西方一些最好的综合性大学,在社会科学方面对教授的基础要求,其实就是“可以正确地解读原始材料”,套用到艺术史学科,就是可以把原汁原味的图像材料,准确、全面的表述出来。
苏东坡也谈过这个问题,他说,一流学问好比是“采铜于山”,这样冶炼的铜钱质量高。这就是在说,高质量的学术成果需要依靠发掘原始材料。苏东坡还说,那些把旧铜钱融化,重新铸造的铜钱,质量就很差。这就是说,那些只会照抄别人语汇、题跋的学者,不是好的学者。书画鉴定学其实也是一样的。
是否能够准确掌握“图像逻辑”,是艺术史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差异所在。至于说熟悉文献的程度,其实不算是艺术史的壁垒,因为一个历史学家、或者是乾隆时代的进士,完全可能比艺术史家更加了解文献,但是这些文献对于鉴定来说,是外围的事情。【原标题:会不会鉴定书画?一个测试就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