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学(1922生) 艺名赵至军。坠子艺人。睢县涧岗乡赵庄人。现为雎县文化馆退休职工。幼年自学曲艺小段,唱门讨饭。十四岁拜睢县老艺人徐振东为师,学西路“茶棚坠子”。三年未满,师父病故,遂四处逃荒要饭,访友学艺。十八岁自立门 户,单独演唱,在砀山县买书请人读,编演第一部大书《天宝图》。民国三十年(1942)到开封演出,自费聘请文化教员,买来书一面听情节,一面学认字。两年后,便能看书写字,加工整理了《响马传》,继而创作了《璧月图》。民国三十七年(1948),开封解放返回故里,195U年冬,参加商丘地区曲艺培训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认识到曲艺演员是人民的宣传员,学会了《渔夫恨》、《老河口》、《抗美援朝》等现代曲目。结业后,回睢县积极活动,走访艺人,于1951年7月组织成立了睢县曲艺工会,并被选为曲艺工会主席。1951年底,参加商丘地区曲艺会演,获演员一等奖。1952年12月初,参加河南省曲艺学习班,时间半月。接着回商丘地区举办曲艺学习班,传达省学习班精神,禁演不健康的曲目。根据《双鞭记》、《呼延庆打擂》等曲(书)目,着手加工整理长篇曲目《金鞭记》(又名《呼延庆》)。后成为他本人的代表曲目,并由睢县文化馆油印发给全县艺人。1953年,睢县曲艺队成立,被选为队长。1963年提倡说新唱新,先后将《烈火金刚》、《儿女风尘记》、《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改编为河南坠子,广为演唱。1974年7月,参加地区曲艺会演的曲目《爆炸军火》,由商丘市广播站录音播放。在五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根据西路坠子的唱法创造了大口,又吸收东路坠子的唱法创造了小口,借鉴豫剧的飞板及紧二八等板式创造了大武板、小武板,并将寒韵、垛板贯穿其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坠子唱腔。现在雎县的坠子演员仍普遍采用这种唱法。因右脚患脉管炎,于1974年10月截肢。1976年退休后,仍不断坐着手摇三轮车下乡演出。1988年商丘音像公司录制了他演唱的《呼延庆找父》四盒磁带,署名赵文友。现为睢县曲艺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