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昌(1902-1980) 艺名刘义法,绰号“大鼓状元”。豫东大鼓艺人。永城县陈官庄乡王庄村谢窑人。儿时家贫,四岁时,其父患病因无钱医治而殁,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在随母讨饭中学了几段评书,过着沿门说书乞讨的生活。民国四年(1915),他到集镇上要饭,饿着肚子听艺人说书。由于记忆力极强,能把听过的书到乡村为农民演说,给馍、送饭的逐渐增多。没有拜师,他不敢去城镇说书。民国八年(1919)十七岁时,已在乡间稍有名气。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日渐丰多,越来越懂得,要想把书说好,必须开拓自己的知识面,深感目不识丁之苦。于是,每到一处,教书先生就成了他的良师益友。十八岁时便能解说不少典故、诵释三百余首名人诗词。并拜安徽省萧县大鼓艺人傅长春为师,改唱大鼓。长年奔波于豫、鲁、苏、皖的永城县、夏邑县、虞城县、商丘市、单县、滕县、徐州市、萧县、砀山县、涡阳县、蒙城县、宿县等地演唱。经数年刻苦磨炼,其演唱水平逐渐提高。后来,结识了安徽省涡阳县的清末举人王立朝,结为挚友,住其家中两年有余。举人精心地教,他刻苦地学,并以惊人的记忆通晓厂《纲鉴》。后来,他依据《纲鉴》的历史背景创编了《中红袍》,全书故事曲折,情节紧张,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能演唱一百二十余场。其表演适度,声情并茂,注重以情感人,常使听众泪下。民国二十六年(1937)农历三月,他到永城县保安山赶奶奶庙会,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永城县、夏邑县、虞城县、宿县计有一百多名艺人,商定一县一个演出场地,永城县的艺人公推刘福昌演唱。八个县的书场唯有他的听众最多,同行们对其非常佩服,赠雅号“大鼓状元”。拜师者很多,其成名弟子遍布永城县、萧县、涡阳县、蒙城县等地。1962年,他到萧县的祖楼演唱,在该村学校住宿。演出之余,每晚应邀为学校老师讲史说典,连续三十六天,讲解典故三百有余。临别时学校赠他锦旗一面。上书“学识渊博,艺术精湛”八个大字。他常指锦旗而笑日:“我这个目不识丁的人,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啊!”1963年,任永城县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改编的《双枪三姐》、《平原枪声》两部书,不少艺人学唱。他平易近人,待人以诚,干部、农民、商人、艺人,对他都很敬重,称其“刘先生”。1978年冬,永城县文化馆记录了他的《中红袍》,三十万字。后因其患了脑溢血,只得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