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龙(1891-1953) 睢县董店乡泊头村人,其父是中医,盼其长大成人,子承父业。于是,一面教子读书,一面授以“汤头歌诀”。而他往往心不在焉,父常责之。其父追根问底,他才倾吐肺腑之言:“‘五六工尺’是人生最大乐趣,我想拉弦。”父亲大骂其“不分污浊青白,不知高贵微贱。”他不以为然,终日闷闷不乐。老人深知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在他十六岁时,允其投师学拉坠胡。他如愿以偿,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朝伴晨鸡鸣,暮送夕霞归。三年学徒期满,成为睢县这一带最著名的坠胡伴奏者。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坠子演员争相与其搭伴。他指法纯熟,弦音优美,托腔逼真。即使演员嗓子累哑了,只要能吐出字来,他就能拉出调来,使其唱腔依然圆润甜美。能充分利用坠胡音域较高的特点,演奏曲艺和戏剧的多种曲调,善于摹拟各类人物、动物、乐器的声音。常常在开场前的一段坠胡独奏中,赢得听众的阵阵掌声和啧啧赞叹。民国三十六年(1947)夏天的一个傍晚,他在村头闲奏自赏,不知不觉围满了听众,有本村的,有邻村的,还有行军路过此地的士兵,约计七八百人。正在奏到得意之处,忽然弦断一根。他并不停奏接弦,而以单弦演奏,与两根弦奏出的曲调无异,众皆称奇,连连鼓掌叫好。曾在开封、郑州等地行艺数年,颇负盛名。并在开封灌制留声片。在他的一生中除拉弦之外,还为人开方治病,从不收费。有一次,睢县雷屯村的刘治彬从数里外跑来请他医治“霉火气”。他一见病情严重,急忙开了药方。可是病人无钱到药铺取药。他也无钱周济,就把一堆大粪卖掉,让病人把钱拿去取药,刘治彬病愈之后,见了他千恩万谢,而他却一笑置之。1953年病逝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