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这句话,介绍了中国5个人口最多的姓氏。
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刘姓人口有8000多万,其中7000多万人生活在中国大陆,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显示,刘姓是我国第四大姓,其人口数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4%。
刘姓现状
源于河南鲁山,遍布世界各地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西汉王朝,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结构。如今,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字,这都与刘姓人的历史贡献密不可分。
西汉建国伊始,原本人口不多的刘氏就开始逐渐繁盛,大多分布在中原地区;汉末三国之际,王室衰微,中原战乱,刘氏为避“董卓之乱”和“军阀混战”,不断向四方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刘裕在江南建立的刘宋王朝政局较为稳定,刘氏人口也迎来又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唐宋时期,刘氏就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刘氏的望族。从明末开始,闽、粤等地的刘氏陆续移居台湾,如今刘姓成为台湾地区的第八大姓,人口超过66万;同时,也有不少刘氏子孙到海外谋生,其中以东南亚最多。
如今,刘姓在中国大陆、港澳台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不乏贡献突出者。而海外的刘姓人以东南亚居多,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大多成为当地的楷模。
刘姓图腾
刘的最初含义,是战斧
在今天,“刘”这个字在词典里的释义,除了作为姓使用之外,别无其他。
其实,远在五六千年前,“刘”字具有极其丰富而神奇的含义。《中华姓氏大辞典》的作者袁义达曾解释,最原始的姓氏,往往源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而用作姓氏的汉字,也都有其最原始、最根本的字义。专家考证,“刘”的最初含义,是一种战斧。
中国人在谈到人类文明起源时,喜欢用“混沌初开”来形容。而开天辟地的盘古,正是用一把巨斧劈开了这个混沌的世界。新石器时代,人们最常使用的工具不是刀,不是剑,而是斧头。
“刘”氏先民有了征服自然的力量,正是认识到它的威力,中华先民中的一部分人,便把“刘”当成了本氏族的图腾。
刘姓共祖
刘累被尊为天下刘姓的共祖
那么,见于记载的刘姓肇姓始祖是谁呢?
在今天的河南省鲁山县境内,有一处山水相依、风光秀丽的昭平湖风景区。“一湖出平峡,万源聚山川。”这句诗,描写的便是昭平湖的美景。
昭平湖的东岸,有一座“刘累陵园”,其墓主人刘累,被天下的刘姓人尊为共祖。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因为尧姓祁,所以刘氏又称“祁姓刘氏”。河南鲁山县境内的尧山,便是因刘累在此祭拜祖先尧帝而得名。
《左传》、《世本》、《竹书纪年》、《史记·夏本纪》等古籍均记载,刘累生活在夏朝晚期,他出生时,两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累”二字。其家人认为这是上天的某种预兆,便把这个新生儿取名为“刘累”。不少存留至今的刘氏家谱中,也都有类似的记载。
据记载,刘累为避祸,来到昭平湖畔隐居,并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安家,死后也葬在了这里。他生活过的地方,被刘姓后人当成祖根之地。
4月4日,河南商报记者来到昭平湖风景区,该景区负责人冯德顶介绍,每年的4月19日,都会有数千名刘姓后人来这里寻根,祭拜先祖刘累。
刘累御龙
养龙失败,逃走隐居
《竹书纪年》记载:帝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鲁阳,即现在的鲁山县。刘累为什么要迁居鲁阳呢?
原来,这与他从事的特殊职业——“御龙”有关。《左传》、《国语》、《史记·夏本纪》等诸多古籍中,都记载了“刘累御龙”的故事。
古人云:虫莫知于龙。龙是动物之神,只有具备非凡能力的人才能征服它。当时祝融氏的后代豢龙氏,便是有名的“御龙世家”。据记载,刘累小时候跟着豢龙氏学习御龙之术,10岁时便掌握了“扰龙”的技能。
当时夏朝的帝王是孔甲,他在位第三年,从黄河、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便准备用这4条龙来为自己驾车。他派人寻找最擅长养龙的人,22岁的刘累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4条龙的驯养工作。起初,刘累把龙饲养得相当不错,孔甲十分高兴,赐他为“御龙氏”,并将豕韦(今河南滑县)赐给他作为封邑。
然而4年后,一条雌龙莫名死掉了。刘累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菜肴送给孔甲。龙肉鲜美,孔甲吃上了瘾,不断派使者向刘累索肉。刘累害怕事情败露,便带着家人逃离夏都,来到鲁阳昭平湖畔隐居,躲过了家族灭亡的命运。
七姓同源
唐、杜、士、随、范、司空
与刘同源
浙江财经学院副教授、《中华姓氏通史·刘姓》一书作者刘佑平认为,关于刘姓,还有一种“唐、杜、士、随、范、司空与刘共源”的说法。
商朝中期,商王武丁中兴,消灭了彭姓豕韦国,将刘氏族人封为豕韦氏。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大肆追封三皇五帝后人,作为帝尧陶唐氏后裔的豕韦氏,被分封到陶唐氏的旧地唐(今山西冀城西),这支豕韦氏演变成了唐氏,是今天唐姓人的祖先。
过了几十年,周成王觉得唐氏与殷商后裔来往过密,将唐氏迁到了杜城(今陕西长安县附近),并改封为杜氏。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杜国灭亡,其后人以国为氏,成为现在的杜姓。 记者 姬中贵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