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董建立介绍,叶县霸王鞭所用的道具有“鞭”、“盘”、“茶杯”、“扇子”。“鞭”用竹竿及铜钱制成,竹竿长70厘米,粗细如中国横笛,挖六个透根洞(四长两短)用二十个铜钱穿入洞中,相邻的两个洞左右错开,以便引起共鸣防止破裂;“盘”用质硬且有重量的木材做成,直径23厘米,盘高0.5厘米,并有突出的盘边;“茶杯”就是普通的家用茶杯。“扇”用的就是一般的芭蕉扇或折扇。
霸王鞭在叶县有一个明晰的发展历程:1958年以前,它还保留着原来的传统面目,隶属于故事戏,人员由老生、老旦、青衣、两个小旦、丑、和尚等七八人组成,一般戏曲化装,和尚穿黄马褂、鼻子上画白蝉,负责打鞭,一个小旦耍盘,所有人物均脚踩高跷。1958年后,随着形势的需要,去掉了高跷,走上了舞台,脱离了故事戏,发展成为一人耍盘,四五人打鞭的台上表演舞蹈,但形式仍很简单,没有组合程式,仅是跟着大起板的节奏各打各的。
1959年,为了迎接地区和省民间音乐舞蹈调演,叶县文化馆派人到董寨村挖掘整理,组合了几个简单的打法,将其向前推进了一步。当年在全省汇演时,老艺人董赠申(已故)的绝活轰动了省城。当时他耍盘,盘中的杯子里盛满了清水,舞时任意翻转,杯不掉水不洒,令人叫绝。
上个世纪80年代,董寨村能玩或者说还在玩的艺人就只有董海彬了,董海彬在打法上相当出色,并有新的发展,特别是他的抖鞭(或叫摇鞭)确有独到之处,但托盘技巧较差。后来,县文化局以董海彬为老师,培养了一批年轻艺人,内容上重新构思,以“庆丰收”为主题,主要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欢乐场面,组合所有动作,表演上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并融合了其他民间舞蹈的动作、步伐、画面,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你可别小看这一杆鞭,打起来并不容易,是很要些功夫哩。上个世纪50年代我开始学,当时为学这,练得手都磨破了。”董海彬说,“玩得好,高兴快乐的心情都从鞭里抖出来了,那种快乐能通过你的手传达到别人的心里,玩得不好,就成了花架子,软绵绵的不像那回事儿。”
说着,董海彬拿起霸王鞭在屋里耍起来,前后左右,耍哪儿哪儿响,那一刻,董海彬仿佛忘记了一切,手里心里,只有鞭,只有那份儿快乐。
看董海彬先生耍鞭,让我突然想起了霸王项羽,想当初,他一路所向披靡,那种欢快劲儿,也不过如此吧?
霸王鞭让人们想起历史,想起那个曾经力拔山兮的霸王项羽、那个手舞之足蹈之的别样英雄,英雄不在的时候,百姓以自己的方式留住了英雄气概。【原标题:平顶山民间文化之“霸王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