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 端木改姓
子贡去世200多年后,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与割据,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国家的一切政务都由皇帝裁决,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为了控制百姓的文化思想,实行暴政。除了将秦国的历史、医药、卜筮和植树的书籍保留一部分外,其余的书一律焚毁,并禁止办私学。稍有不赞同的,就要遭到杀戳!有两个方士卢生和侯生私下里在背后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施刑罚”,结果被秦始皇得知,即派人缉拿。卢生、侯生被迫逃亡,秦始皇大怒,将有牵连的460多个儒生一下子全部坑杀于咸阳。接着又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血腥坑杀儒生,史称“焚书坑儒”。
黎阳端木子贡家族因是儒教世家,其后裔世代推崇儒家思想,尊儒重教,“以德治国,推行仁政”,于是成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受害对象。据端木子贡后裔协会会长端木繁君介绍,浚县南街至今存有的“端木坑”,即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屠杀当时端木家族在浚县有名望的儒生留下的历史罪证,史料中亦有记载。当时,端木子贡9世孙端木熙、端木武兄弟两人,为逃脱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乱的杀戳,举家躲避,迁徙至山东琅邪郡(今为山东诸城市)居住。
关于端木熙、端木武两兄弟为什么向山东逃命,端木繁君解释说,一,山东曲阜是端木子贡拜孔子为师和任国相的地方,因孔子曾在那里施教,儒家仁义思想深入人心;二,端木子贡在此做官时为民请命,影响广泛;三,端木子贡经商时,不以“家累千金”自居,而是常常用于为鲁国老百姓做善事上,因此口碑很好;四是,山东地势险要,官兵不便搜寻。这些都便于隐姓埋名。
端木熙和端木武兄弟俩逃到山东琅琊郡后,端木熙遂改姓赣,端木武改姓贡。端木家族的其他儒生,也逃避迁徙山东各自寻地躲藏、改姓,有改姓“端”的,也有改姓“木”、“沐”的……但是无论端木家族怎样改姓,始终遵循着“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则,无论是贡、赣,还是端、木、沐等始终不离老祖宗端木赐字子贡(赣)的姓名及字号。后来有部分改姓“端”、“木”的人,重新恢复了“端木”复姓;另一部分则一直沿用至今。
源自端木氏的贡姓
在《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两书中都指出:贡的祖先是仲尼弟子端木赐,他的后代以其字“子贡”为氏。
从端木武改姓贡以来,贡姓延续至今已有2200多年。贡姓和端木姓同属端木家族,都是子贡的后裔,尽管姓已不同,但其根脉都是黎阳世家。贡氏后人同样奉子贡为得姓始祖。
随着一千七百九十多年历史变迁,一部分贡姓仍在山东琅琊等地扎根。另一部分贡姓由山东陆续返迁回河北广平郡鸡泽县和河南长垣县等地落户。然而,原居住河南长垣县城北贡姓者,在北宋末至南宋初年间,与金人相战,兵荒马乱中散失,该村镇如今已无姓贡者。
据不完全统计,贡姓较为集中居住的地方有河北省的鸡泽、涉县、乐亭、阜平、景县;河南省的安阳和长垣;山东省的琅琊、东平;山西省的太原;甘肃省的徽县;安徽省的宣城南湖;江苏省的丹阳、句容、镇江、丹徒、武进、金坛、江阴等;还有江西省的铅山等地。贡姓已经成为这些地方的望族。仅宋代贡祖文一支脉迁徒柳塘落户后的子孙,经过繁衍、迁徒的后裔居住地就达200多处。丹阳巿一地,据2000年5月8日人口普查统计,在籍贡氏宗人为7685人。由此可见,贡姓家族的繁荣和兴旺已遍及全国各地甚至海内外。
贡氏郡望在广平郡,广平郡为汉景帝时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相当于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主要堂号有“秀野堂”、“南湖堂”、“明洁堂”等。
在我市山城区鹿楼乡故县村贡氏祖坟处,如今还存有清代康熙年间子贡70代裔孙端木谦与贡氏宗亲同立的墓碑。
12月7日,我市山城区贡姓后裔贡日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市贡姓主要分布在山城区鹿楼乡故县村和凉水井村,约有1000多人。据《贡氏家谱》记载,明代以前贡氏就已在此地了。贡日法父辈都有续家谱的传统,家庭的熏陶使他从小家族观念很强。贡日法说,十三年前,他就和村里一些人坐上吉普车到浚县张庄子贡墓前寻根问祖,恰巧碰到了同样去祭祖的端木繁君,双方人一问姓氏,顿感亲密起来:原来是一家人啊!“之前还不知咱市山城区还有姓贡的子贡后裔,这一说才知道。”端木繁君感慨道。据贡日法说,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坚定了要将贡氏家族73年未续的家谱重新续起来的想法。因文革时期家谱大都被烧毁,要将73年未续的家谱系统地续上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幸在街坊邻居中留有两本较完整的清代贡氏家谱。后经他东奔西走、家族调查,历经13年的酝酿,从2008年正月开始着笔,终于在2008年6月份将家谱续了起来。
2008年春,端木后裔端木繁君在为我市山城区鹿楼乡故县村续修《贡氏家谱》作序中写道:没有根就没有未来,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纪录在中国家谱中。修家谱是敬祖先的表现,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家谱是正史、地方志的补充。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各家族在各个时代中的英杰都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各家族家谱都记录着在各历史阶段出现的人物与事件……
江苏省丹阳市贡氏后裔是宋代迁居此地的贡祖文一脉,多次来浚县寻根问祖。江苏省端木后裔贡义林,潜心研究贡氏渊源历史,整理《贡氏宗谱》资料。他在《思源集》一书中,详细介绍了黎阳世家、先贤子贡、子贡后裔贡祖文保护岳飞后代的事迹。他说,端木宗亲的后裔尽管姓氏不同,但血脉相承,都是一家人。
贡氏后裔书史实
贡氏家族显赫的名人是“三公”。三公即:春秋时期的端木子贡;西汉时的贡禹;南宋的贡祖文。三人均在朝廷做过大官,品行高洁,为后人树立了楷模。
据《贡氏家谱》记载,贡氏祖籍河南黎阳,至西汉元帝时,御史大夫贡禹(为子贡后裔)已是山东琅琊人。贡禹一生光明磊落,清正廉洁,深得汉元帝的器重和百姓的爱戴。后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为贡禹撰写了3000多字的传记,记载了贡禹的事迹,称他是“清节”一流人物。贡禹自幼聪明好学,为人正直,初以“明经洁行”(学识渊博,品行高尚)著闻被征为博士,寻任凉州刺史,因病辞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
汉元帝即位后,77岁的贡禹被征为谏大夫。他多次上书,奏言治国安民之道。贡禹认为,人口出生率不高,主要是因为汉武帝后宫佳丽数千和诸侯妻妾数百,豪富吏民畜歌者数十,由此“内多怨女,外多旷夫”。要想增加人口,就应把大量宫女奴婢免为庶人,使他们男婚女嫁,生儿育女。这在当时虽然没有办到,却反映了贡禹过人的胆识。贡禹还反对奢侈浪费和苛重的赋役。当时,因年年歉收,朝廷困弊,百姓疾苦,但朝廷官吏却依旧奢侈。贡禹忧国忧民上奏汉元帝,要求汉元帝带头节俭。汉元帝有重整朝政之心,对贡禹的秉性和胆识十分赏识,于是纳其言,诏令百官节衣缩食,与平民共度难关,并升贡禹为光禄大夫,俸禄厚加。汉初元五年(前43年),贡禹已81岁,对朝廷的厚恩感忧交加,认为自己“禄赐愈多,家日以益富,身日以益尊,诚非草茅愚臣所当蒙也”,想到自己会使朝廷开支过奢,想到百姓依旧贫苦,思虑重重,忧国忧民。另外想到自己年事已高,议事不及会误政,因此向朝廷上书《乞骸骨》,主动要求让贤,告老还乡。汉元帝对贡禹说: “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朝廷不但没有同意贡禹辞官,反而更加恩宠,封贡禹为御史大夫,列入三公。数月后贡禹病逝。
宋代贡氏后裔迁到大名府长垣县,当时武德大夫贡祖文已是长垣人。靖康时(1126年),金人侵犯中原,开封和长垣等地相继失陷。贡祖文和当和汤阴人岳飞同时参加义兵,护从康王赵构(徽宗第九子),由济州(今山东省巨野)到应天(今河南省商丘巿)。康王由此登基,史称高宗皇帝。贡祖文被封为都总军将。绍兴十一年(1141年),和贡祖文有刎颈之交的岳飞及长子岳云,被秦桧等以“莫须有”罪名关押临安(杭州巿)大理寺狱,贡祖文愿以全家四口人(夫妻及两个儿子)担保,请求释放岳飞及长子岳云。但因腊月风雪交加,路途遥远,当赶到临安时,岳飞及长子均已遇害,岳夫人及岳雷被发配到云南。贡祖文为保全岳飞后代,冒生命危险,隐匿当时年仅12岁岳飞三子岳霖于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总镇军部。贡祖文担心隐藏岳霖于军部一旦泄漏风声,后果不堪设想,毅然以体弱为由辞去官职。不久,全家由宣城迁至地处偏僻的曲阿柳塘村(今柳茹村)居住,以植柳养鱼为业。直至宋孝宗登基(事过21年以后),岳飞冤案得到平反昭雪后,贡祖文救孤匿孤的事迹,才受到宋宗皇帝表彰,御赠匾一块,上书“旌表忠义”四个大字。此匾后来一直挂在贡氏祠堂大门楼上,显得威耀辉煌。其后裔为了追念贡祖文功绩,建墓立碑,并将村庄取名“贡家村”。
相关链接:郡望:“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 “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
堂号: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堂号的名称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