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牍刻帖:书翰帖影(2)
2013/12/2 15:56:06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其次,再来欣赏一种以刊刻尺牍而闻名的宋代丛帖——《凤墅帖》。
南宋嘉熙、淳祐年间(1237-1252)由曾宏父选辑、张节摹勒,欧阳信明、欧阳庚等人刊刻了《凤墅帖》。此帖几乎收录了宋代大部分政治、文化、学术、艺术方面的知名人物,尤其偏重于南渡前后的重要人士,上自帝王奎章宸翰,下至将相、名臣、学者、文士的公私信札、翰苑制稿、文章诗词等等,是现存的第一部刊刻精良的断代丛帖。
全帖共计44卷,其中《前帖》20卷,《续帖》20卷,另附《画帖》、《题咏》各2卷。总计耗石359片,耗板1380板,共刻121129字。由私家刊刻如此卷帙浩大的丛帖在中国帖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各卷后均刻有摹刻者姓名、刊刻字数、耗用板数等题记,还有类似刻书牌记的“凤山”图形印两种样式,此类卷尾题刻样式,在宋帖中较少见。
《凤墅帖》现仅见宋拓残本12卷,今藏上海图书馆。计存《前帖》卷十一、十五、十八,《续帖》卷三至四、十至十六,凡12卷,分装7册,共收录98位宋人书迹,其中收录岳飞、秦桧手札,尤为难得一见。
尺牍由竹木简、帛书发展演变而来,魏晋、隋唐、宋明等早期尺牍绝大多数已经湮灭失传,然而其中精华部分还是被古人珍藏于历代刻帖中,虽然这不是尺牍原有真身,但是这一早期尺牍的影像的保留,对明清尺牍的影响却是深远又绵长的。
明代是自《淳化阁帖》刊刻后,“重帖轻碑”风气最盛行的一个朝代。自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起,直到明朝末代皇帝思宗朱由检及皇室宗族皆好书法,热衷于帖学。在民间一批著名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也纷纷涉足辑刻法帖,出现了不少刊刻当代名家或自己书迹、尺牍的法帖,江南物产丰富,商品经济兴起,私家刻帖盛行,摹勒刻帖高手云集江南,如:章简甫、章藻、吴鼐、吴应新、吴士端、管驷卿、吴之骥、吴章镛、吴桢、杨明时等,一批不亚于宋代刻工的铁笔高手应运而生,促成江南刻帖业的兴盛繁荣。
就总体质量来说,明代私帖胜于官刻,官刻的注意点集中在翻刻恢复濒临绝迹的宋代《淳化阁帖》,私刻出于文人书家、鉴藏家之手,除翻刻宋帖善本外,另行加入自己收藏的历代法书尺牍名迹,还破除陈规大胆汇入当代书家和自己的书法及尺牍作品,为宋以来的刻帖带来了活力。
清代碑学赫赫有名,而帖学却鲜有知者。碑帖收藏者多关注宋代以前碑帖,对清代刻帖尤其轻视,但是清代恰恰却是中国刻帖史上最兴盛的朝代。据不完全统计,宋代丛帖品种今存可信者仅10余种,明代丛帖约存70余种,清代则将近300种(还不包括单刻帖)。清代丛帖的成就并不以其品种、卷帙、规模来取胜,而是体现在个别闻名于世的精品中。
清末民国初最后两套丛帖《壮陶阁帖》、《蕴真堂帖》成为刻帖史上的绝唱。随着影印术的普及,复制古代名迹变得轻而易举,再没有刊刻法帖的必要。最终以罗振玉影印法帖《贞松堂藏历代名人法书三卷》、《百爵斋藏历代名人法书三卷》,以及潘承厚影印《明清藏书家尺牍四卷》、《明清两朝画苑尺牍五卷》,来宣告了持续一千年的刻帖史彻底终止,并开创了影印历代法书丛帖的新纪元,从这些新生的“影印法帖”来看,尺牍又一次独占先机,尽显尺素风雅,但“刀尖”下的尺牍渐渐转变为“快门”下的尺牍,刻帖技艺渐成绝响。(作者系上海图书馆研究人员)【原标题:尺牍刻帖:书翰帖影】